[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及其排气控制装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16348.0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0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冉;张成国;杨凯;冯春涛;李震;陈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44 | 分类号: | F02M37/44;F02M37/54;F02M37/00;F02B77/08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5 | 代理人: | 贾宝娟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低压 油路 及其 排气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及其排气控制装置、方法,装置包括燃油水寒宝,燃油水寒宝包括滤清器本体、滤清器座和电动泵;滤清器座上设置有与滤清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回油口,回油口与油箱连通的回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滤清器本体的顶部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底部内壁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电动泵、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发动机电控单元电连接。方法包括对比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传送的温度值;当差值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电动泵启动进行排空气;当差值在预设范围内且轨压达到预设轨压值时,控制电动泵停止工作。本发明可以在低压油路中将空气排除,以防止空气进入燃油系统而影响发动机转速和整车动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供油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及排气控制装置、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车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起动后转速不稳、熄火等故障现象;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多数是因为低压或高压油路中窜入空气,导致燃油中有气泡,供油不连续。
柴油车在运行过程中,燃油经燃油水寒宝(集成了电动泵油、加热除蜡、除水滤清三大功能)中的滤清器本体过滤后从出油口(中间螺纹孔)进入发动机燃油系统,滤清器本体内部需要积攒一部分燃油,才能保障高压系统燃油供应充足。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正在使用的燃油水寒宝,其滤清器本体普遍存在燃油无法充满的问题。当油箱油量不充足,或发生颠簸、上下坡时,低压油路吸进空气,若滤清器本体中存储油量不充足,此时会存在空气通过出油口进入高压油路的风险。
因此,排除燃油油路中的空气,尤其是在低压油路中排气更可以有效阻止气泡进入燃油系统。
发明内容
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及其排气控制装置、方法,可以在低压油路中将空气排除,以防止空气进入燃油系统而影响发动机转速和整车动力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的排气控制装置,包括燃油水寒宝,所述燃油水寒宝包括滤清器本体、设置于滤清器本体顶部的滤清器座和设置于所述滤清器座上的电动泵;所述滤清器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滤清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回油口,所述回油口通过回油管路与油箱连通,所述回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
所述滤清器本体的顶部内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空气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滤清器本体的底部内壁上设有用于监测燃油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泵、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发动机电控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单向阀固定在所述滤清器座上。
进一步,所述滤清器座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滤清器本体内部的进油腔连通,所述滤清器本体内部的出油腔连通所述电动泵的进油端,所述电动泵的出油端连通所述出油口;
所述滤清器本体内部的出油腔通过旁通管段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旁通管段上设置第二单向阀。
进一步,所述滤清器本体包括中空壳体和设置于所述中空壳体内部的滤芯;
所述滤芯外周壁与所述中空壳体之间的空腔为所述进油腔,所述滤芯内部的所述空腔为所述出油腔。
进一步,所述滤清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水杯总成;
所述水杯总成包括水杯、设置于所述水杯内的PTC加热片和设置于所述水杯底部的放水阀;所述PTC加热片与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且所述PTC加热片伸入所述滤清器本体的内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低压油路的排气控制方法,使用上述的发动机低压油路的排气控制装置,所述排气控制方法包括:
S1、所述发动机电控单元获取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传送的温度信号,并进行对比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63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井下救援机器人系统及井下救援方法
- 下一篇:井下救援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