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8011.5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5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刘华宜;王涛;古小琴;蔡静;邵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F17D5/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管道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可由管道的入口处伸进管道中并封堵管道的检测头、用于提供气体的软管以及用于检测气压的检测器,检测头位于被封堵的管道中的出气口与软管的出气口连通,软管的进气口与检测器的检测端对接。还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S1‑S4四个步骤。本发明通过检测头伸入到待检测的管道中并将该段管道封堵,接着通过软管向该段管道充入气体,然后通过检测器直接检测该段管道的气压变化,即可快速且准确地判断该段管道是否存在泄漏;通过软管向膨胀圈提供气体,膨胀后的膨胀圈可封堵管道,使远离管道入口的这一段管道成为封堵段,便于气压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联接件和阀门等联接成的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管道的用途广泛,应用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农业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管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老化、腐蚀等自然原因、或人为施工等原因,破损问题无法避免。管道破损后需要及时发现破损点、定位受损位置,以弥补财物损失、避免安全隐患。
然而,现有管道破损定位方式主要靠人工巡检、民众举报、定期破土检查、环境监测等方法进行处理。虽然在石油管道领域中,配置了大量的传感器、通过管线内压力波传递和流量变化的规律可以判断泄漏,但该方法因为传感器精度和成本问题,一般只在大型油气管线中应用,不适用于普通管道网络。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声波探测法,其原理是利用听音杆来获取管道中漏水声音以判断漏点,如果是管道微漏、或管道预埋后,该方法无法有效进行。如何快速定位普通管道的泄漏问题,特别是,定位预埋管道的泄漏点成为了管网检测技术领域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基于“气密性”原理探测管道的漏损位置,该装置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适用于水管、气管等管道的检测,特别适合于预埋管道漏点的检测,通过观测气压变化可以快速、直接地判断该段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可由管道的入口处伸进所述管道中并封堵所述管道的检测头、用于提供气体的软管以及用于检测气压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头位于被封堵的管道中的出气口与所述软管的出气口连通,所述软管的进气口与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端对接。
进一步,所述检测头包括主体以及充气后可膨胀以封堵所述管道的膨胀圈,所述膨胀圈套设于所述主体上,所述主体内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的进气口均与所述软管的出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气口设在所述膨胀圈上,所述第三通道的出气口即位于被封堵的管道中的出气口。
进一步,所述检测头还包括可于所述管道的内壁上行走的驱动轮以及用于驱使所述驱动轮正转或者反转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腔,所述动力腔内垂直布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涡轮,所述涡轮的四周配置有多个蜗杆,每一所述蜗杆的两端均安装在传动轴承上,与每一所述蜗杆同轴布设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所述驱动轮接触传动。
进一步,所述检测头上安装有可观察被封堵的管道中的状况的摄像组件,所述检测头内具有供电源线和信号线穿过的第二通道,所述电源线和所述信号线均与所述摄像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检测器包括显示屏、用于输送高压气体的打压器、用于检测气体压力的压力表以及用于与所述软管连接的接气口。
进一步,所述软管包括套管以及可弯曲的蛇骨,所述蛇骨设于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安装在所述检测头上;所述蛇骨包括多个骨结,每一所述骨结的其中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片,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上均设置有连接孔,相邻的骨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铰接成组,每一所述骨结内壁上安装有用于布管的引导腔和用于穿线的穿线环。
进一步,还包括控制所述蛇骨的弯曲动作的弯曲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80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