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实现在任意颜色之间转变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及组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1490.1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8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诚;展望;李维军;张凌;付海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53 | 分类号: | G02F1/153;G02F1/15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实现 任意 颜色 之间 转变 双电致 变色 器件 组装 方法 | ||
1.一种能够实现在任意颜色之间转变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由保护层I、导电层I、电致变色层I、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II、导电层II及保护层II构成;导电基底包含保护层和导电层;所述的电致变色层I为能够实现任意颜色I到透明或透明到任意颜色I的极阴或阳极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的电解质层为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所述电致变色层II为能够实现任意颜色II到透明或透明到任意颜色II的阴极或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制备出的电致变色器件就能够实现颜色I到颜色II的稳定可逆变化,表1为根据不同的变色层I和变色层II,制备出相应器件的变色情况;
表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层I和保护层II各自独立为透明玻璃、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层I和电层II各自独立为氧化铟锡、氟掺杂氧化锡、导电银纳米线或导电PET薄膜。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致变色层I和电致变色层II各自独立为能够实现任意颜色到透明可逆切换的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解质层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将高分子聚合物于试剂瓶中,然后加高分子溶胀剂,加热溶胀,记为体系A;将支持电解质加入到混合溶剂中,超声至电解质完全溶解,溶胀过程为:置于70~80℃的烘箱中加热溶胀15~25小时,记为体系B;将上述体系A与体系B混合,并将所得混合体系超声,将混合的溶液置于烘箱中加热,得到凝胶态电解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聚氧化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或聚丙烯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溶胀剂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丙烯酯;所述的电解质为高氯酸锂、四氟硼酸锂、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或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致变色层I或电致变色层II的制备方法为电化学聚合时:将电致变色材料单体、支持电解质及电解溶剂组成电解液,加入到三电极电解池中,所述的三电极由导电基底、参比电极及对电极构成,采用恒电位法,在0.8~1.8V电压,聚合电量为0.02C~0.6C下在导电基底I上电沉积得到聚合物薄膜,经清洗、干燥后,即在所述的导电基底上得到电致变色层;所述的支持电解质的浓度为10-2~1.5mol/L;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单体的初始终浓度为1.5mmol/L~1mol/L。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致变色层I或电致变色层II的制备方法为旋涂、刮涂或喷涂时:电致变色层I或电致变色层II材料为溶质,混合溶液为溶剂,导电基底为基板,分别用旋涂、刮涂或喷涂的方法获得薄膜,然后烘干后得到电致变色层I或电致变色层II薄膜。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致变色器件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制备凝胶态电解质:将高分子聚合物于试剂瓶中,然后加高分子溶胀剂,加热溶胀,记为体系A;将支持电解质加入到混合溶剂中,超声至电解质完全溶解,溶胀过程为:置于70~80℃的烘箱中加热溶胀15~25小时,记为体系B;将上述体系A与体系B混合,并将所得混合体系超声,将混合的溶液置于烘箱中加热,得到凝胶态电解质;
(2)采用电化学聚合、旋涂、刮涂或喷涂制备带有电致变色层I和电致变色层II薄膜的导电基底;
(3)将电致变色层II的导电基底II上布置有与所述的导电基底相匹配的胶框,然后向所述的胶框内灌满所得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然后将所得覆有电致变色层I的导电基底I盖在所述的胶框上,确保所述的导电基底I的电致变色层I和导电基底II的电致变色层II分别与胶框的两侧紧密贴合并与胶框形成密闭空间,然后放入烘箱于40~60℃下干燥得到电致变色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149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