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铝基多晶耐热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02977.3 | 申请日: | 2019-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1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 发明(设计)人: | 贺永东;孙郅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30/00 | 分类号: | C22C30/00;C22C1/03;C22F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刘佳音 |
| 地址: | 830046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多 耐热 钛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钛铝基多晶耐热合金,其特征在于,合金的化学组份以原子百分比表示为:
Ti+(44.0at.%或48.0at.%)Al+(6.0-9.0at.%)Nb+(0.2-0.6at.%)Ni +(0.06 -0.12at.%)Y+ (1.2 -3.5 at.%)A +(0.2-2.0at.%)M +(1.0-2.5at.%)N + ( 0.2- 0.8 at.%)Q+0.18at.% O
式中:A为铬(Cr)、锰(Mn)、钒(V)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选择两种元素时,每种元素的添加量均为0.5-1.8%,总量为1.2-3.5at.%;M为钨(W)、钼(Mo)、钽(Ta)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选择两种元素时,每种元素的添加量均为0.3-1.6%,总量为0.6-2.0at.%; N为锆(Zr)、硅(Si)两种合金元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硅的含量为0.3-0.9at.%,锆的添加量为1.0-1.6at.%;Q为硼(B)和碳(C)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且两种元素的总添加量控制在0.3-0.8at.%;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铝基多晶耐热合金,其特征在于,合金具体实施方案为(1)-(10)中的一种:
⑴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 ;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Mo+Ta):0.6-2.0at.%;Zr: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⑵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Mn+V): 1.2 -3.5 at.%; (Mo+Ta):0.6-2.0at.%;Zr: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⑶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Mo+W):0.6-2.0at.%;Zr: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⑷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W+Ta):0.6-2.0at.%;Zr: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⑸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 ;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Mo+Ta):0.6-2.0at.%;(Zr+Si):1.2-1.9at.%;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⑹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Mn+V): 1.2 -3.5 at.%; Ta:0.2-2.0at.%;(Zr+Si):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⑺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 ;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Mo:0.2-2.0at.%;(Zr+Si):1.2-1.9at.% ;B: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⑻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Mn+V): 1.2 -3.5 at.%; Ta:0.2-2.0at.%;(Zr+Si):1.2-1.9at.% ;(B+C):0.2- 0.8 at.%;O :0.18at.%;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⑼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 ;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Ta:0.2-2.0at.%;(Zr+Si):1.2-1.9at.% ;C:0.2- 0.8 at.%;O :0.18at.% ;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⑽含有以下的成分: Al:44.0at.%或48.0at.% ;Nb:6.0-9.0at.%;Ni :0.2-0.6at.%;Y :0.06-0.12 at.%;(Cr+V): 1.2 -3.5 at.%; (Mo+Ta):0.6-2.0at.%;Si:1.2-1.9at.% ;(B+C):0.2- 0.8 at.%;O :0.18at.%;合金中杂质总量不大于0.25%,余量为钛。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钛铝基多晶耐热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合金的熔炼过程简述如下:
以0级海绵钛、电解铝锭、Al-80%V中间合金、Al-80%Mo中间合金、Ti-65%Mn中间合金、Ti-25%Si中间合金、Al-60%Cr中间合金、Al-10%B中间合金、Ti-C中间合金为原料,或者以铝热法生产CrBAl、CrAlSi、NbAlTiC中间合金为原料;在水冷铜坩埚真空感应熔炼炉中熔化一次铸锭,以一次铸锭为原料,在真空等离子体-水冷炉床熔炼炉中进行二次熔炼;在二次熔炼过程中,给炉室中冲入高纯氩气作为载气,提高熔炼期炉压,减少低熔点金属铝的蒸发损失,并脱除熔炼过程中合金中挥发出的气体;依靠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对合金进行加热、保温,使合金液中的高密度夹杂、低密度夹杂充分熔化、溶解,不能熔化、溶解的高密度夹杂、低密度夹杂,通过浮选、沉降的机理而脱除,得到纯净的合金液,并浇注成高质量的铸锭;
铸锭热等静压和均匀化:在氩气保护条件下,用氩弧焊接技术对铸锭表面气孔、孔洞进行封闭焊合;将铸锭在保护气氛条件下加热到980-1000℃,气体压力180Mpa保压5h,铸锭经过热等静压处理后,内部孔隙、疏松缺陷基本修复;随后,在α相区温度对铸锭进行均匀化处理,消除包晶反应形成的成分偏析;
热加工:钛铝基合金室温塑性很低,热加工要在共析温度附近进行,进行等温精锻、包套锻造或者热挤压加工;等温锻造加热温度1150-1180℃,包套锻造时,更有效地通过锻打细化铸锭晶粒而不形成铸锭裂纹;包套材质低碳钢板,包套锻造加热温度为1170-1200℃;先在α+γ相区加热,并对合金进行小变形量的热加工,变形应变速率控制在1s-1以内,通过第一次热加工使合金中的层片组织通过动态再结晶、球化过程转化为细小的等轴晶组织,使合金的组织和成分更趋均匀;随后进行第二次热加工,组织细化后的第二次热加工,锻打变形量达到80%,锻打应变速率控制在10-2s-1以内;
钛铝基合金的挤压在温度较高的α+γ相区或者α相区进行,为了防止合金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挤压前需要对钛铝基合金铸锭进行包覆处理,包覆材料为低碳钢板,挤压温度在α+γ相区,采用静液挤压法,挤压筒靠近挤压模的区域通常设计成锥形,待挤压的锭坯也被加工成带有一定的锥度;挤压过程分两次完成,第一次用包套挤压棒坯毛料,第二次挤压用棒坯毛料为坯料挤压二次棒坯,两次挤压的总的挤压比为:130-250之间;通过选择和控制挤压温度,使合金的组织在等轴晶、双相或者全层片组织之间变化;
热矫直和表面处理:将二次挤压坯进行热矫直,定尺锯切并清除表面包套;将二次挤压坯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工件;
通过多元合金化改善合金性能;通过微合金化改变合金组织演变路径;通过添加硼、碳细化合金铸锭组织;通过固溶、沉淀强化提高强度、抗蠕变性能,改善耐高温氧化和环境脆化性能;通过热加工、热处理和快速冷却相变强化合金;通过γ(TiAl)的层片状组织提高高温强度、断裂韧性和抗蠕变性能,达到提高使用温度和高温使用寿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大学,未经新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297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