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6455.3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7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林仁华;黄宜标;李涛;林福坤;曾令通;邱勤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紫金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5 | 分类号: | G05B19/05 |
代理公司: | 11350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642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打 控制装置 分组 控制界面 余热锅炉 振打装置 锅炉 弹簧锤 积灰 时间设置指令 振打控制系统 编组指令 独立可调 控制指令 通讯连接 冶炼生产 铜火法 编组 存储 编排 发送 保证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余热锅炉:设有若干弹簧锤振打装置并分为若干振打分组,其振打时间和间隔时间独立可调;HMI振打控制装置:用于显示HMI振打控制界面,HMI振打控制界面包括有自动振打编排界面;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讯连接于HMI振打控制装置,用于存储每台弹簧锤振打装置的编号,接收HMI振打控制装置发送的控制指令、振打分组编组指令、每组振打分组的振打时间和间隔时间设置指令,并据此控制每组振打分组按顺序进行振打。通过本发明,工艺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工况,根据锅炉的积灰情况,来实时对锅炉振打设备进行编组调整,从而达到加强振打效果,清除锅炉积灰,保证了铜火法冶炼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自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是铜火法冶炼工艺中的重要设备,冶炼过程中产生的1200℃左右高温烟气,需要通过余热锅炉进行降温降尘后进入电除尘除尘,后经引风机送入硫酸工序进行烟气制酸;烟气中的金属粉尘通过余热锅炉沉降和收集并最终返回到冶炼炉中循环利用;烟气中的热能在余热锅炉中转化成高压蒸汽经管网送至汽轮发电机发电。为了收集烟气中的粉尘,在余热锅炉的膜式水冷壁、前后墙、顶棚集箱、对流管束等部位配置了数量众多的(中型余热锅炉100套左右)弹簧锤振打设备。弹簧锤振打设备由电机驱动,经减速机、牙盘和链条传动带动举锤机构运转,当锤体运转到最高处时,举锤机构脱开,锤体自由落下实现一次机械振打,此时,举锤机构再次套上锤体运转,如此循环往复。
闪速炉余热锅炉振打不良,将会造成锅炉管壁上的积灰清理不干净,降低了锅炉的吸热作业率,产生以下不良后果:造成锅炉出口的烟气温度升高,高温烟气直接导致后续设备电收尘无法正常工作,同时高温含尘烟气严重干扰了制酸生产工艺;锅炉结灰严重对锅炉本体受热面运行造成安全隐患,影响锅炉使用寿命,不得已采用人工进炉清灰影响了正常生产;造成锅炉作业率低导致蒸发量低,减少了余热发电量。
现有的闪速炉余热锅炉采用西门子S7-300和WinCC组成的控制系统。由于原有的是固定分组,顺序振打的方案,工艺人员无法根据生产的工艺状况和锅炉结灰的分布情况,调节振打编组或顺序,振打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锅炉振打排灰效果,设计出一种实用的可方便调整的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及方法,工艺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工况,根据锅炉的积灰情况,来实时对锅炉振打设备进行编组调整,从而达到加强振打效果,清除锅炉积灰,保证了铜火法冶炼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余热锅炉振打控制系统,包括:
余热锅炉:设有若干弹簧锤振打装置,所有的弹簧锤振打装置分为若干振打分组,并且每组振打分组的振打时间和间隔时间独立可调;
HMI振打控制装置:用于显示HMI振打控制界面,所述HMI振打控制界面包括有自动振打编排界面,所述自动振打编排界面上显示有余热锅炉的展开示意图,该展开示意图中展示有各台弹簧锤振打装置的分布位置,和用于对每台弹簧锤振打装置进行编组的编组输入模块,以及用于设置每组振打分组的振打时间和间隔时间的设置输入模块;
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通讯连接于HMI振打控制装置,用于存储每台弹簧锤振打装置的编号,以及接收所述HMI振打控制装置发送的振打分组编组指令、每组振打分组的振打时间和间隔时间设置指令,并据此控制每组振打分组按顺序进行振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紫金铜业有限公司,未经紫金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6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系统模块化控制实训装置
- 下一篇:软地址更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