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量低粘度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及得到的聚醚多元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1119.2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9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海;胡丽云;杨正勇;夏军;陈颂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65/28 | 分类号: | C08G65/28;C08G18/48;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马营营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量 粘度 山梨 醇基聚醚 多元 制备 方法 得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分子量低粘度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及得到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固态山梨醇为起始剂、环氧化合物为单体,聚合得到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取部分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置于反应容器内;将剩余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与环氧化合物混合后滴入反应容器内,聚合得到所述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产品。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降低了高分子量山梨醇聚醚多元醇的粘度,提高了流动性,改善了其与发泡组分的混合均匀情况,且在官能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子量分布更窄,不饱和度更低,从而避免了其在制备泡沫塑料过程中因分子量过高,导致流动性差,从而因混合不均匀,致使发泡产品有缺陷,成泡不均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醚多元醇的制备,尤其涉及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特别地,涉及一种高分子量低粘度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及得到的聚醚多元醇。
背景技术
在通用型聚醚多元醇这一大类中,以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已三醇、季戊四醇、木糖醇、蔗糖为起始剂与环氧化合物聚合制备聚醚早已有报导,这些聚醚产品可用于各种用途的软、半软、硬质泡沫塑料。
固态山梨醇作为一种高官能度起始剂,以山梨醇聚醚为原料制备的泡沫塑料在老化性能、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软化温度以及耐油性能等方面都要比甘油聚醚、木糖醇聚醚、蔗糖聚醚为基的产品优越,可用作绝热、隔音、防潮和结构材料,特别是高分子量高官能度山梨醇聚醚可有效改善泡孔细腻程度,提高泡沫尺寸稳定性、增进泡沫的开孔性。
目前6官能度山梨醇聚醚的通用制备工艺是:以固态山梨醇为起始剂,以溶剂来降低初始体系粘度,以碱金属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与环氧化合物进行聚合反应生成粗山梨醇聚醚,然后将该粗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经过乳化、中和、吸附、过滤之后得到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成品。但是该工艺无法制备高分子量的山梨醇聚醚,特别在反应后期,其副反应较多,导致分子量分布宽,小分子多,不饱和度高,这些都限制了山梨醇聚醚的进一步使用。
目前为了得到高分子量高官能度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通常需进行两段反应,第一段是利用传统工艺,以碱金属为催化剂先制备低分子量的山梨醇聚醚,第二段是利用双金属催化剂,将上述低分子量山梨醇聚醚继续与环氧化合物反应来生产高分子高官能度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但是上述工艺随着聚醚分子量的逐步变大,其体系粘度成几何级增长,不利于下游客户的使用。
中国专利CN102617848A公开了一种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中在制备中加入调节剂,提高了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流动性,但是相应的产品官能度也有所降低,会对泡沫产品的力学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专利CN109651609A涉及一种高EO含量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采用双起始剂,使用分段加料法加入起始剂,在催化剂作用下,使用规律间隔法依次交替加入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进行聚合反应,制得高EO含量聚醚多元醇。但是,该方法得到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量分布较宽,且官能度也少于6。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第二段反应进行改进,具体地,将第一段反应得到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取部分置于反应釜内,而将剩余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与环氧化合物混合,在一定反应温度下,一起逐步滴加到反应釜内进行反应,即可得所需的低粘度、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高官能度的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分子量低粘度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固态山梨醇为起始剂、环氧化合物为单体,在碱金属类催化剂存在下聚合得到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
步骤2、取部分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置于反应容器内;
步骤3、将剩余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中间品与环氧化合物混合后滴入步骤2的反应容器内,聚合得到所述山梨醇基聚醚多元醇产品。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态山梨醇选自固体山梨醇和/或结晶山梨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11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