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4757.7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8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科;李君仪;李广龙;高筱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本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代理公司: | 11594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陆军;张迎新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堆腔 斯特林发动机 传热装置 传输装置 冷却液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冷却液储存装置 核反应堆 非能动 核电站 循环冷却系统 动力输入端 核电反应堆 传动连接 冷却系统 内部连通 外部电源 循环方式 循环回路 严重事故 冷却水 输出端 输入端 连通 辐射 | ||
1.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堆腔装置(1)、传热装置(2)、冷却液储存装置(3)、斯特林发动机(4)和冷却液传输装置(5);
所述传热装置(2)的一端和所述堆腔装置(1)的内部连通,所述传热装置(2)的另一端和斯特林发动机(4)的输入端连通;
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液传输装置(5)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
所述堆腔装置(1)通过冷却液传输装置(5)与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形成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腔装置(1)包括堆腔本体(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装置(2)包括一组或多组传热棒(201);
所述传热棒(201)的一端与所述堆腔本体(101)连通,所述传热棒(201)的另一端与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的蓄热室(401)连通,用于将所述堆腔本体(101)内的热量传导至所述蓄热室(4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传输装置(5)包括水泵(501)、吸入管线(502)、注入管线(503)和排水管线(504);
所述水泵(501)的动力输入端和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所述吸入管线(502)的一端与所述水泵(5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吸入管线(502)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相连通;
所述注入管线(503)的一端与所述水泵(50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注入管线(50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堆腔本体(101)内;
所述排水管线(504)的一端与所述堆腔本体(101)侧壁连通,所述排水管线(504)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为地坑注水箱,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液,该装置设置在反应堆厂房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内冷却液的最高水位低于所述堆腔本体(101)内堆腔排水孔(10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储存装置(3)为密封压力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且每个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所连接的传热棒(201)数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核电反应堆堆腔非能动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发电机(8);
所述发电机(8)的输入端与所述斯特林发动机(4)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本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本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475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