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88999.0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8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红;马小艮;杨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6 | 分类号: | C12Q1/686 |
代理公司: | 50219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艳平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状RNA 引物 快速鉴定 成环 对向 生物医药领域 随机引物法 提取总RNA 定量分析 临床疾病 标志物 对引物 试剂盒 线性区 并合 可用 位点 科学研究 合成 开发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捷、可靠性高、经济实惠的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取总RNA并采用随机引物法合成cDNA;设计并合成三对引物,所述引物包括:针对成环区反向设计的环状RNA引物、针对线性区对向设计线性RNA引物以及针对成环区对向设计的综合RNA引物,利用所述引物进行PCR反应,结合PCR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可判断该位点是否形成了环状RNA;本发明方法适用于用于鉴定临床疾病环状RNA标志物,也可用于开发试剂盒开展环状RNA的科学研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方法可以实现环状RNA的快速鉴定,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操作步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并以共价键形成环形结构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具有结构稳定、序列保守及细胞或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特征。目前研究表明,circRNA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例如充当miRNA海绵与miRNA相作用、参与调节基因的转录、细胞周期或衰老等生理过程,还与人类健康杀手如癌症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调控过程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现有技术中对于环状RNA的鉴定,一般分为初筛和确认两个阶段,在初筛阶段,目前通用方法是设计反向引物鉴定环状RNA,并设计对向引物鉴定对应的mRNA,然后通过RNA消化酶Rnase R消化,再次利用反向引物和对向引物鉴定,综合两次结果进行判断。初筛认为确实存在环状RNA的,再通过PCR产物测序或RNA探针进行确认。现行初筛方案需要两轮鉴定,而且中间需要进行Rnase R消化操作。一方面,操作耗时;另一方面,Rnase R价格昂贵,导致该方法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第一方面,无需使用Rnase R等昂贵试剂,能够显著降低实验成本,另一方面,相对于常用技术手段,本发明避免了RNA酶消化步骤,不需要再进行第二次逆转录PCR实验,便于简化实验操作,除此之外,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筛后,通过测序等手段可进一步确认新的环状RNA分子,有助于发现新的环状RNA。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状RNA快速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取总RNA,所述总RNA包括环状RNA和线性
mRNA;
(2)采用随机引物法合成cDNA。
(3)预测成环位点,针对所述成环位点设计并合成三对不同引物;
(4)分别采用三对不同引物对所述cDNA进行PCR扩增,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RNase R处理消化线性mRNA、二次检测环状RNA的步骤,降低实验成本且减少操作步骤;
(5)对PCR扩增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判断是否形成环状RNA,RNA的相对含量为其相对内参分子的含量,其中,若环状RNA相对含量与线性RNA相对含量两者之和小于总RNA相对含量,说明该成环位点,不止形成拟鉴定的环状RNA,还有其他环状RNA,可通过对环状RNA引物的PCR产物进行分离,并通过测序进一步鉴定其他环状RNA;若环状RNA相对含量与线性RNA相对含量两者之和等于总RNA相对含量,则说明该成环位点形成了拟鉴定的环状RNA,并且所设计引物特异性非常好;若环状RNA相对含量与线性RNA相对含量两者之和大于总RNA相对含量,则说明该RNA分子,除了形成拟鉴定的环状RNA分子外,还形成了其他成环位点不在设计位点的环状RNA分子,且另外形成的环状RNA分子的成环区包含线性RNA引物设计区域,需要进一步验证。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引物包括:
环状RNA引物,针对成环区反向设计,用于扩增环状RN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8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