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圈电磁复合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6135.5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6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曾小勇;孟正华;黄尚宇;周寿露;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2/02 | 分类号: | B21D22/02;B21D26/14;B21D43/00;B21D37/01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龚雅静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圈 电磁 复合 成形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圈电磁复合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包括冲压机构、电磁成形机构和外接电路,冲压机构包括上模座、凸模、凹模和下模座,上模座底部固定凸模固定件,凸模嵌在凸模固定件内,电磁成形机构包括压料板金属片和凹模金属片,凹模金属片固定在凹模顶部,凸模、凸模固定件、压料板金属片上表面、凹模金属片、凹模绝缘处理,压料板金属片下表面不进行绝缘处理,金属坯料设在压料板金属片和凹模金属片间,外接电路包括并联的主电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主电路上设有电源,压料板金属片设在第一支路,凹模金属片设在第二支路,第三支路上设电容,将传统的冲压成形和无线圈的电磁成形技术相结合,对较深坯料成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塑性成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圈电磁复合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的轻量化是当今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由于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的高硬度,低塑性,导致采用传统的加工技术生产的成形件容易发生褶皱、裂纹等损坏现象。电磁成形是一种采用电磁线圈放电产生磁场,在成形件上形成感应电流,利用电磁力的作用使轻质金属成形的技术,能获得优良的成形性能。但由于线圈大小的限制,电磁成形难以成形较大曲面的零件。
电磁复合成形是结合传统的冲压成形技术与电磁成形技术,该方法是将线圈镶入凸模中,先采用传统冲压凸模对坯料预加工,完成大部分的成形,再由线圈争对坯料局部难以成形的部位进行电磁成形,实现大面积曲面零件的加工。但该技术的不足之处是,线圈要镶入模具中,对模具的形状、大小、精度求解苛刻,镶入线圈极为困难,且镶入线圈的凸模也易对模具质量造成损坏。另外,电磁成形为高能率成形,产生的电磁力非常大,在使用过程中线圈极易变形或损坏。
无线圈的电磁成形技术是采用两个平行板料通入相同或相反电流,产生较大电磁力,使板料间产生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作用力的成形方法。该方法虽然取代了使用线圈造成的弊端,但无线圈板料电磁成形的磁场范围有限,靠近两块板料较近时,则电磁力较大,超过一定范围,电磁力急剧减小。故在对较深坯料成形时,无线圈的电磁成形技术则无法完成。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圈电磁复合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将传统的冲压成形和无线圈的电磁成形技术相结合,完成较深冲压,对金属坯料成形较大曲面,且避免了传统冲压容易产生的褶皱和裂纹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线圈电磁复合成形装置,包括冲压机构、电磁成形机构和外接电路;
所述冲压机构包括上模座、凸模、压料板、第一螺钉、下模座和凹模,所述上模座底部固定有凸模固定件,所述凸模镶嵌在所述凸模固定件内,所述凸模底部为冲头,所述压料板设在所述冲头外侧,所述第一螺钉自所述上模座穿过所述凸模固定件至所述压料板,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凸模固定件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压料板螺纹连接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螺钉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压料板顶部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凸模固定件底部固定,所述凹模镶嵌在所述下模座内,所述凸模、所述压料板和所述凹模表面绝缘处理;
所述电磁成形机构包括压料板金属片和凹模金属片,两个所述压料板金属片分别设在所述凸模两侧,所述压料板金属片固定在所述压料板底部,所述凹模金属片固定在凹模顶部,所述压料板金属片上表面和所述凹模金属片表面绝缘处理,所述压料板金属片下表面不进行绝缘处理,金属坯料设在所述压料板金属片和所述凹模金属片间;
所述外接电路包括主电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所述主电路、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并联,所述主电路上设有电源、电阻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压料板金属片设在所述第一支路上,所述凹模金属片设在所述第二支路上,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的总电路上串联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三支路上设有电容,用于储存电荷以供电磁成形机构放电。
进一步的,所述压料板金属片为Z字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61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