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2972.0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11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梁茜;王诚;王海峰;王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锋源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92 | 分类号: | H01M4/92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朱栎;梁永芳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orr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含钴多氮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前驱体;2)将前驱体分散于含氯铂酸的乙二醇溶液中,进行微波合成/萃取反应,制得含有铂参与后配位的钴多氮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3)铂参与后配位的钴多氮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进行煅烧处理,得到ORR催化剂。采用基于Pt增强多氮型咪唑羧酸类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氧化还原方式制备电催化剂,操作工艺简单;同时降低了催化剂中铂含量,制得的催化剂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微孔结构,有助于质子和气体的传输,产品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氧化还原电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物质和精神文明已经高度发达,随着人类社会继续高速的向前发展,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三大矿石能源的不断使用,能源储备、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尽管每一次的能源技术创新、突破都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所有这些社会进步均是构建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基础上。面对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以及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加之人类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化,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是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氢能,具有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此外氢的主体是以化合物水的形式存在的,而地球表面约70%为水所覆盖,因此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正因如此,美国、日本等国都大力发展本国氢燃料电池,如早在2002年美国就制定了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日本也正在实施新阳光计划发展氢能经济。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氢能利用技术,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有着高效地转化效率,其电化学反应过程就是氢氧反应生成水的过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是一种绿色、高效、高能量密度的能量转换装置,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且启动快,无污染,转换效率可达40%。PEMFC的核心部件为膜电极(MEA,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ies),由具有催化活性的质子交换膜与气体扩散层(GDL,gas diffusion layer)热压制成。MEA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发生地,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燃料电池的转化效率高低,也决定了产品的性能、寿命及成本。而MEA电化学反应性能主要又是由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稳定性所决定的。根据美国能源部(DOE,Department of Energy)报告显示,在一个80kW的车用PEMFC堆的所有成本中,催化剂层中作为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的铂(Pt,platinum)占据其中的17%。因此,如何在“大电流密度、低铂载量、低加湿”的背景下,对催化层(CL,Catalyst Layer)进行新型设计,在实现高功率密度的同时,降低铂载量,成为当前PEMFC研究的前沿。
氧化还原反应(ORR)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阴极的基本反应,目前,商业Pt/C催化剂是最常用的ORR电催化剂。然而,在自然界中Pt储量有限,且价格昂贵,导致燃料电池无法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科学家们已开发不同种类的电催化剂,例如,非贵金属和无金属材料的电催化剂。在这些ORR催化材料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可调多变的孔道结构等优势,已将其应用于质子传导、电催化等领域,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制备的杂原子(B、N、S、P等)掺杂到碳基质中或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结合后能增强电催化活性,但效果都不理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能够降低催化剂中Pt含量,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含钴多氮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前驱体;
2)将前驱体分散于含氯铂酸的乙二醇溶液中,进行微波合成/萃取反应,制得含有铂参与后配位的钴多氮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锋源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锋源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29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