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76095.6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1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石朋飞;阚学飞;穆光远;陈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8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肥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肥料,所述复合肥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5~10份牡蛎壳粉;2~5份鱼蛋白液;2~7份中微量元素;60~90份无机肥原料;5~10份有机质;1~5份填料。所述复合肥料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的现象,并改良缺乏石灰质的土壤,及钝化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促进土壤微生物迅速繁殖,活化了土壤养分,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冻、抗旱、等抗逆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证肥料不容易流失,促进植物的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肥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中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中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
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肥料在提高土地单位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市场上销售的肥料主要有:一是高无机养分,但只单纯提供养分,对土壤改良和对作物促生及改善品质不起作用。二是有机肥,虽然对土壤改良有一定作用,但另需施用单质肥或复合肥料提供养分。肥料功能单一,且肥料利用率低,无法刺激作物根系活力、提高作物生长,长期使用对土壤有一定的危害作用,导致土壤无法长期使用,影响了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肥料成分单一、营养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肥料,所述复合肥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以及,一种复合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所述的复合肥料分别称取各组分;
将所述无机肥原料加入一级溶解槽中,进行加热熔融得到第一混合物;
将所述牡蛎壳粉、所述鱼蛋白液、所述中微量元素、所述有机质和所述填料加入二级溶解槽中,进行加热熔融得到第二混合物;
将所述第一混合物和所述第二混合物加入反应釜中混合、造粒、冷却、筛分得到所述复合肥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复合肥料包括5~10份牡蛎壳粉,添加牡蛎壳粉微溶于水而呈碱性,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的现象,并改良缺乏石灰质的土壤,及钝化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包括2~5份鱼蛋白液,鱼蛋白液是通过将低值鱼虾纹碎或磨碎后,利用自身酶化或微生物的分解消作用得到的含有低分子肽或氨基酸的营养液,添加鱼蛋白液能够补充大量容易被植物根茎吸收的氨基酸小分子,改善长期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板结问题,添加了牡蛎壳粉,在土壤内部形成了一定的孔隙,促进鱼蛋白液在土壤中更好地渗透,更能活化土壤的养分,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营养的吸收;包括2~7份中微量元素,中微量元素能够调整植物根茎的渗透压,进一步与鱼蛋白液协同作用,促进植物的根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使保持其营养的均衡;包括60~90份无机肥原料及5~10份有机质;添加无机肥原料和有机质,主要是为了改良土壤,提到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使肥效更持久;还包括1~5份填料,添加填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证肥料不容易流失,促进植物的生长。该复合肥料组分较多,其中,利用牡蛎壳分对土壤进行疏松以形成更多的孔隙,同时,中微量元素调整植物根茎的渗透压,进一步与鱼蛋白液协同作用,提高了鱼蛋白液的渗透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6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