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9651.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1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倪费杰;林群煦;杨智才;刘胜祥;吴月玉;范宗灿;闫笑颜;翟玉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邑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8 | 分类号: | B62D57/028 |
代理公司: | 44214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彦孚<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290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板 转动 连接腿 螺栓 转动连接 液压缸 驱动轮 轮足 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领域 转换装置结构 倾斜连接 转换装置 活塞杆 缸体 轮轴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该装置包括连接腿、驱动轮、液压缸和支撑板;所述连接腿的末端与驱动轮的轮轴连接;所述连接腿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耳;所述连接腿的末端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倾斜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耳;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末端设置有第三转动耳;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转动耳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转动耳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耳通过螺栓与凹槽转动连接。本发明方案的转换装置结构简单,且轮足切换快速,保证机器人的行动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轮足机器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轮足结合式,另一种是轮足分离式。采用驱动轮运动的机器人具有速度高、灵活性好的优点,但其跨越阶梯、深沟、水坑、乱石等的能力较弱;采用足部装置的步行机器人具有优秀的越障能力,然而其在平地上的运动效率不如轮式。
此外,目前现有的轮足机器人在进行行足部转换时,需要将驱动轮收起后将足部放下,完成转换,但是整个过程冗长,需要机器人原地等待,时间浪费,效率不高,而且整个控制系统复杂,装置结构笨重,给机器人腿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不仅降低行动效率,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解决了现有轮足转换结构复杂、灵活性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包括连接腿、驱动轮、液压缸和支撑板;
所述连接腿的末端与驱动轮的轮轴连接;所述连接腿上设置有第一转动耳;所述连接腿的末端设置有凹槽;
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倾斜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转动耳;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末端设置有第三转动耳;
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转动耳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转动耳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转动耳通过螺栓与凹槽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连接大腿和连接小腿,所述连接大腿的直径大于连接小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与驱动轮相配的卡槽,所述驱动轮安装在卡槽内,实现第一支撑板延长度方向的中线与驱动轮的轮面中线重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一体成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轮为轮毂电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末端为半圆形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大于驱动轮的宽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面设置有防滑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动耳位于第一支撑板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耳设置在连接大腿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板和驱动轮,并采用液压缸切换行动模式,整体结构简单,降低机器人的腿部负担,也降低了动能消耗,并且可以灵活转换驱动轮行驶或者支撑板行走,满足实际的需求。此外,机器人行走模式中,支撑板与驱动轮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支撑板和驱动轮同时支撑地面,为机器人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同时相对现有的轮足转换装置,本发明的方案减少了驱动轮收起步骤,使转换环节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轮足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邑大学,未经五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9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腿混合式六足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低自由度全向四足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