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行器及陆空两栖车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7640.0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2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彬;汪洋;项昌乐;甄鹏飞;孙博;刘子铭;刘春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39/02;B64C2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赫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桨 主体结构 飞行 陆空两栖车 飞行器 旋转中心 减小 中心线对称设置 相邻螺旋桨 飞行动力 矩形分布 头尾方向 相邻设置 申请 保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飞行器及陆空两栖车,包括:主体结构;带动主体结构飞行的多个飞行单元,其均与主体结构连接,并沿主体结构的头尾方向分布,每个飞行单元均包括关于主体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多个螺旋桨,全部螺旋桨的旋转中心呈矩形分布,且飞行单元至少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飞行单元和第二飞行单元,在第一飞行单元的多个第一螺旋桨及第二飞行单元的多个第二螺旋桨中,位于主体结构同一侧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之间的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中任一者的旋转半径,且小于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半径之和。上述的飞行器在保证具有充足飞行动力的同时,减小了相邻螺旋桨之间的距离,使陆空两栖车的体积得到显著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行器,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飞行器的一种陆空两栖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陆空两栖需求日益增长,既能够在地面上行驶也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陆空两栖车从概念阶段走向研发、实验阶段。现有的垂直升降的陆空两栖车,在结构设计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螺旋桨设置在车体的顶部或底部,但是其缺点在于,由于车体的顶部或底部的空间有限,使得螺旋桨的设置数量较少,导致飞行动力并不是很充足,无法保证飞行安全;另一类是将螺旋桨设置在车体的四周以形成飞行单元,由于车体四周的安装空间不再受限,所以能够在车体的四周设置数量更多的飞行单元,但是其缺点在于,由于将多个飞行单元设置在了车体的四周,并为了保证飞行单元互不干涉令相邻飞行单元之间具有足够间距,导致整个陆空两栖车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在正常行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在保证具有足够飞行动力的同时,使得占用空间得到了减小。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上述飞行器的一种陆空两栖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飞行器,包括:
主体结构;
能够带动所述主体结构飞行的多个飞行单元,全部所述飞行单元均与所述主体结构连接,并沿所述主体结构的头尾方向分布,每个所述飞行单元均包括关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多个螺旋桨,全部所述螺旋桨的旋转中心呈矩形分布,并且所述飞行单元至少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飞行单元和第二飞行单元,在所述第一飞行单元的多个第一螺旋桨以及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的多个第二螺旋桨中,位于所述主体结构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之间的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中任一者的旋转半径,且小于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半径之和。
优选的,上述飞行器中,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之间具有高度差。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桨叶能够伸入到所述第二螺旋桨的两个相邻桨叶之间,并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两个相邻桨叶不接触。
优选的,上述飞行器中,所述飞行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飞行单元,在所述主体结构的头尾方向上,所述第三飞行单元和所述第一飞行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的两侧,且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设置高度小于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三飞行单元的第三螺旋桨的设置高度,或者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三飞行单元的第三螺旋桨的设置高度小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设置高度。
优选的,上述飞行器中,所述飞行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飞行单元,在所述主体结构的头尾方向上,所述第三飞行单元和所述第一飞行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三飞行单元的第三螺旋桨的设置高度小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设置高度。
优选的,上述飞行器中,所述飞行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相邻设置的第三飞行单元,在所述主体结构的头尾方向上,所述第三飞行单元和所述第一飞行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飞行单元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二螺旋桨和所述第三飞行单元的第三螺旋桨的设置高度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理工大学;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76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扒胎机用鸟头和扒胎机
- 下一篇:用于钢轨无损探伤车的车轮折叠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