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简便合成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的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5345.5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6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郭峰;许忠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14 | 分类号: | C12N11/14;C02F3/34;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 |
地址: | 1242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催化剂 过氧化氢酶 简便合成 一锅法 过氧化氢酶水平 食品级过氧化氢 环境工程领域 过氧化氢的 重复利用性 甲基咪唑 粗产品 醋酸锌 可重复 酶活性 纺织工业 去除 洗涤 应用 游离 合成 | ||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领域,提出了一种简便合成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的方法及应用。使用2‑甲基咪唑、醋酸锌和食品级过氧化氢酶(CAT),在室温下通过“一锅法”制得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粗产品,再经离心、洗涤获得过氧化氢酶@ZIF。该复合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达到游离过氧化氢酶水平,可重复利用性更好,在重复使用5次以后,仍保持50%以上活性。本发明提出的一锅法工艺简单,条件温和,操作方便。利用此方法合成的CAT@ZIF酶活性高、重复利用性好,在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领域具备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领域,涉及到一种简便合成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涉及到该复合催化剂对废水中过氧化氢的去除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固定化酶技术出现以来,因其稳定性高,回收方便,易于控制,并可反复使用,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的应用也日渐增多。
目前,常见的酶固定化方法有吸附、共价结合、包埋、微囊化和交联等方法。其中,吸附法制备简单、条件温和,酶活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但酶与载体结合力弱,容易造成过多的酶损失。共价结合法、包埋、微囊化和交联对酶的固定化程度强,然而制备过程中添加的载体底物容易使酶失活(CN 105734038A)。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匹配度高且可以保持酶活性的优良载体。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主要由有机配体如芳香酸或碱的氮、氧多齿配体,通过配位键与无机金属中心杂化形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晶体,因此又被称为多空配位聚合物。MOFs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高(高达几千m2g-1)(CN108893459A)。因此,通过改变合成原料,如有机配体中的R基团(R=-Br,-NH2,-OC3H7,-C2H4-等),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的MOFs化合物。ZIF(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最早是日本Yaghi研究组(Nature,2018,453(7192):207-211)利用Zn(Ⅱ)或Co(Ⅱ)与咪唑配体反应合成出的类似分子筛结构的MOFs材料。ZIF具有类似铝硅分子筛结构,分子筛结构中四面体的Si或Al被过渡金属取代,而氧原子被咪唑配体取代。其结构稳定且可以在简便条件下合成,非常适于作为载体用于酶的固定化,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得到匹配度高且可以保持酶活性的优良载体,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的简便方法,选择合适的MOFs前驱物与过氧化氢酶混合,通过“一步法”实现氧化氢酶和ZIF的高度匹配,在室温下获得稳定高效的固定化酶催化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简便合成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的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将2-甲基咪唑、醋酸锌与食品级过氧化氢酶(CAT)按照质量比1:2:0.2~2与去离子水混合,所述去离子水用量为醋酸锌溶液体积的5~10倍,醋酸锌溶液浓度为1mol/L;将混合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混匀2h,并静置0.5h,获得粗过氧化氢酶@ZIF复合材料,洗涤、收集并干燥,获得过氧化氢酶@ZIF。
优选,2-甲基咪唑、醋酸锌与过氧化氢酶质量比为1:2:2。
采用上述复合催化剂对废液中过氧化氢的去除方法,在降解反应温度为0~75℃,pH=4~9条件下,将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按质量比1:1000加入含有过氧化氢的废液中,摇匀,反应1h;反应结束后,回收溶液中的过氧化氢酶@ZIF复合催化剂继续用于废液中过氧化氢的降解去除。
进一步,上述废液中过氧化氢质量浓度为不大于1%。
优选,降解反应溶液的pH=7。降解反应温度为4℃~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53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