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分离器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60205.2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7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和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银姬;李馨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单元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上游侧构件(4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下游侧构件(5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多孔材料(60),其捕捉通过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上游侧构件(40)具有从与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1a)突设并支承第1面(62)的间隔件(42),下游侧构件(50)具有从与多孔材料(60)的第2面(61)对置的下游侧对置面(51b)突设并支承第2面(61)的加强筋(55)。间隔件(42)向第1方向延伸,加强筋(55)向与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上游侧板、下游侧板以及纤维材料的所谓的冲击过滤式油分离器单元,其中上游侧板开设了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多个贯通孔、下游侧板供通过贯通孔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纤维材料在这些一对板之间从上游侧板的表面空出间隙而配置。这样的油分离器单元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单元中,一对板和纤维材料分别在上下方向形成细长的大致矩形状,并且一对板借助上下一对连结部连结,由上下一对连结部来限制纤维材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单元那样,由上下一对连结部来限制纤维材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的结构,有可能在组装或使用单元时,纵长的纤维材料发生从标准位置向横向的位置偏移,而难以获得充分分离油雾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79755号(US2011/0179755A)。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技术方案为,将在内燃机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单元,具有:上游侧构件,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下游侧构件,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以及多孔材料,其具有与上游侧构件对置的第1面和与下游侧构件对置的第2面,并形成为规定厚度的大致矩形状,捕捉通过了开口部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上游侧构件具有与第1面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和从上游侧对置面突设并支承第1面的间隔件,下游侧构件具有与第2面对置的下游侧对置面和从下游侧对置面突设并支承第2面的加强筋。间隔件向第1方向延伸,加强筋向与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进一步阐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油分离器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简化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在组装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是从左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分解图。
图4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是从左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上游板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下游板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单元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9A是第1变形例的油分离器单元的主视图。
图9B是沿图9A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0A是第2变形例的油分离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0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