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20779.7 | 申请日: | 201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5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泽;李建中;曹四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泽;李建中;曹四梅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瞿晓晶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多功能饮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药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中药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甘草3~9份,枸杞子3~6份,金银花3~6份,龙眼肉9~25份,罗汉果18~32份,决明子16~25份,覆盆子9份,蒲公英6~13份,夏枯草6~13份,大枣3~18份,菊花16~18份,莲子13~18份,杏仁6~9份,薏苡仁9份,白果13份,茯苓9份,黄精6~9份,桑椹3~6份,桃仁6~9份,槐米13~18份,百合6~13份,菊苣5份,玉竹3~6份,水900~1000份。本发明通过原料组分间的协同配伍作用,得到的中药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比如Cr、Fe、Co、Cu、Zn、Mo和Se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功能饮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药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8种微量元素(Se、M0、Cr、Go、Cu、Fe、Zn、I)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每日均需要补充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需要量极少,但对人体来说不可或缺。微量元素是人体中酶、激素、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核心成分,对人体的正常代谢、延缓衰老和依靠营养治疗疾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人们研究的中药茶均是侧重于润肠、补肾、安神降压、补气养生等保健作用,并没有关于含有微量元素的中药茶饮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茶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满足人们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甘草3~9份,枸杞子3~6份,金银花3~6份,龙眼肉9~25份,罗汉果18~32份,决明子16~25份,覆盆子9份,蒲公英6~13份,夏枯草6~13份,大枣3~18份,菊花16~18份,莲子13~18份,杏仁6~9份,薏苡仁9份,白果13份,茯苓9份,黄精6~9份,桑椹3~6份,桃仁6~9份,槐米13~18份,百合6~13份,菊苣5份,玉竹3~6份,水900~1000份。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中药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原料组分混合,进行熬制,得到熬制液;
将所述熬制液依次进行灌装和杀菌,得到中药茶。
优选的,所述熬制的温度为100~105℃,所述熬制的时间为2h。
优选的,完成所述熬制后,将所得中药渣过滤,得到熬制液。
优选的,所述杀菌的温度为100~105℃,所述杀菌的时间为15min。
优选的,所述杀菌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甘草3~9份,枸杞子3~6份,金银花3~6份,龙眼肉9~25份,罗汉果18~32份,决明子16~25份,覆盆子9份,蒲公英6~13份,夏枯草6~13份,大枣3~18份,菊花16~18份,莲子13~18份,杏仁6~9份,薏苡仁9份,白果13份,茯苓9份,黄精6~9份,桑椹3~6份,桃仁6~9份,槐米13~18份,百合6~13份,菊苣5份,玉竹3~6份,水900~1000份。本发明通过原料组分间的协同配伍作用,得到的中药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Cr、Fe、Co、Cu、Zn、Mo和Se,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茶色泽橙黄,香浓甘醇,味道爽口;
本发明首次得到了多功能中药茶,能够通过瞬间同时补充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促使人体生成并激活不同经络内脏需求的生物催化剂酶,预防控制疾病、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提高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细胞修复、促进血液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泽;李建中;曹四梅,未经李金泽;李建中;曹四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0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安装包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脉冲通道控制方法、装置及肿瘤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