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火花塞缸盖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8338.0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9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邓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F02F1/42;F02B2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孔 进气口 燃烧 双火花塞 排气口 气缸 进气道 燃烧室 缸盖 排气道 室内 连通 点火 安全系数 活塞 加工方便 气体分布 扰流装置 一侧区域 气缸头 对称 洁净 排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火花塞缸盖,包括气缸头和设置于气缸头上的至少一个燃烧室;燃烧室内的一侧开设进气口,燃烧室内的另一侧开设排气口;进气口与气缸头上开设的进气道连通,排气口与气缸头上开设的排气道连通;燃烧室内还开设有第一火花塞孔和第二火花塞孔,第一火花塞孔位于进气口及排气口一侧区域的中间位置,并朝向排气道侧倾斜;第二火花塞孔相对于第一火花塞孔位于燃烧室的另一侧布置,并朝向进气道侧倾斜。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它采用双火花塞的对称点火和活塞的扰流装置使气体分布均匀,增大燃烧面积,明显增大了爆炸力,使燃烧更充分、更完全、排放更洁净且点火安全系数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火花塞缸盖。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汽油机是采用一个火花塞进行混合汽的点火燃烧,火焰传播距离长,燃烧时间长,热效率低,同时容易爆震,因此发动机的压缩比提高受到限制,导致发动机的经济性不好。
中国专利200520006166.0公开了一种平行对称双火花塞燃烧室,其技术方案由缸盖、缸体及活塞组成,两个火花塞对称地安装在缸盖的上端并伸入燃烧室内。其不足之处在于燃烧室内燃气分布不够合理、导致燃烧特性不够好,火花塞布置结构也不够合理,且未涉及到双火花塞发动机具体的缸盖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火花塞缸盖,以解决燃烧室内燃气分布不够合理、导致燃烧特性不够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火花塞缸盖,其包括气缸头和设置于气缸头上的至少一个燃烧室;燃烧室内的一侧开设进气口,燃烧室内的另一侧开设排气口;进气口与气缸头上开设的进气道连通,排气口与气缸头上开设的排气道连通;燃烧室内还开设有第一火花塞孔和第二火花塞孔,第一火花塞孔位于进气口及排气口一侧区域的中间位置,并朝向排气道侧倾斜;第二火花塞孔相对于第一火花塞孔位于燃烧室的另一侧布置,并朝向进气道侧倾斜。
优选地,燃烧室的底平面圆周靠近第一火花塞孔和第二火花塞孔的位置均设置一扰流作用的挤流件。
优选地,挤流件是在燃烧室的底平面设置挤流面,其在底平面的投影连线呈钝角三角形。
优选地,燃烧室为球形燃烧室。
优选地,第一火花塞孔从排气口的法兰面伸出。
优选地,第二火花塞孔从缸盖上平面伸出。
本发明提供的双火花塞缸盖,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双火花塞点火,减小火焰传播距离,从而减少燃烧时间,因此可采用较大的压缩比,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且不易爆震、热效率高。燃烧室通过在底平面圆周靠近火花塞孔位置各有一扰流作用的挤流件设计成双挤流型燃烧室,进一步改善了燃烧室内燃气分布,提高了燃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双火花塞缸盖的结构图。
其中,1、气缸头;2、第一火花塞孔;3、进气口;4、排气口;5、第二火花塞孔;6、燃烧室;7、进气道;8、排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本方案的双火花塞缸盖,包括气缸头1和设置于气缸头1上的至少一个燃烧室6,燃烧室6为球形燃烧室6,燃烧室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轻化工大学,未经四川轻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83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活塞环缸套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分布式能源余热利用系统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