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台区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96440.0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9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裕;薛毅;元翔;赵倩;章珂;李庆生;唐学用;赵庆明;杨兴武;杨帅;罗宁;张彦;邓朴;曾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5 | 分类号: | G06F17/15;G06F17/18;G06K9/62;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台区 标杆 线损 数据特征 聚类算法 线损管理 指标函数 分类 初始聚类中心 电气特征参数 数字化管理 电力网线 管理领域 计算过程 聚类结果 数据分类 数据依据 影响关系 影响因子 有效途径 预测计算 对线 精益 应用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台区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应用于电力网线损管理领域,可对台区进行基于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本发明在标杆值的计算过程中,使用了新的K‑means聚类算法,使台区数据分类更加合理,计算结果更精确;本发明的标杆值计算方法特征在于:首先,分析了线损率影响因子对线损的影响关系,选取与线损率相关系数较大且易获得的电气特征参数作为建立台区指标函数的变量;然后,通过指标函数确立聚类算法的初始聚类中心,提高了聚类结果的精确性,为所提标杆值的确定方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此方法不仅为台区线损率标杆值的确定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而且线损率预测计算结果较精确,可作为标杆值确定的数据依据,为台区线损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台区线损管理易于实现精益化和数字化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损率计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台区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线损率作为综合评价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行、技术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经济技术性指标,也是考核电力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配电网由于规模大、节点多、线长、面积广的特点,低压配电网的电能损耗占据整个电力网损耗的比例高达40%左右,解决线损问题以刻不容缓,所以准确简便的线损计算分析方法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线损的理论计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台区实际线损率,但是线损率的计算受到测量数据的影响,计算结果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对低压配电网全面实施分台区管理,台区管理作为电网“四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区线损直接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电网管理水平。但由于低压台区用户数目巨大、负荷多样、电网基层的管理水平以及网架建设机构的参差不齐、台账管理不完善、线路分布复杂多样,都增加了台区线损管理的复杂性。基于此现状实现台区线损率准确快速的计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未解决该问题,需要确立一套台区线损标杆值指标作为评价台区线损率的标尺,为台区降损指明方向。
以往有不少传统理论计算线损的方法,但是都是基于实际统计用户侧电能表实抄电量的理论计算方法,对网架结构、线路长度以及型号等信息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为了准确快速进行线损率的理论计算,发展出很多预测计算方法,其中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方法具有模型简单、计算结果精确、模型解释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线损预测计算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对台区线损率标杆值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本发明在线损率标杆值计算过程中使用了一种新型K-means聚类算法,使有相似特征的数据归为一类,然后依据多元回归模型才能够更精确的预测台区线损率,确定台区线损率的标杆值;本发明在线损计算过程中不需繁重的理论计算电力网络参数,只需确定台区处于具体的类中就可依据建立的线损预测模型计算当前台区线损率,解决了现有线损管理中工作人员的大量计算统计工作,为台区线损率标杆值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式,且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结算结果准确率较高,为线损管理工作进步作出了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台区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解决了现有线损计算工作的复杂性和准确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台区数据特征分类的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它包括:
步骤1、采集与供电量和负荷相关的电气特征参数和选取反映网架结构的电气特征参数;
步骤2、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步骤3、根据选取的电气特征参数来建立台区的性能指标函数PI(i)来选取初始聚类中心;
步骤4、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所有台区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步骤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确定台区线损率标杆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64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