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4513.8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5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远;吕成龙;张彩霞;庄成乾;安敏;段玉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J15/38 | 分类号: | F16J15/38;F02C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胶圈 磁密封 静环 安装座 动环 磁极磁性 机匣壳体 密封动环 旋转轴 密封 磁极 机械密封技术 密封动环端面 动环组件 抗冲击性 使用寿命 主密封面 磁力 翻转 结合力 抗振动 压配 轴向 追随 吸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属于机械密封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动环安装座、密封动环、第一密封胶圈、第二密封胶圈和磁密封静环。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上有四个磁极,通过第二密封胶圈与机匣壳体连接;所述的密封动环和动环安装座采用过盈压配方式组成动环组件,通过第一密封胶圈与旋转轴连接;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与动环安装座之间相互吸引,产生轴向结合力;所述的磁密封静环端面与密封动环端面之间通过磁力紧密接触,形成主密封面;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与机匣壳体和动环安装座与旋转轴之间通过第二密封胶圈、第一密封胶圈形成次级密封。本发明具有更好的抗振动性、抗冲击性、抗翻转性和密封追随性能,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高机动性、复杂载荷航空发动机轴端密封装置,属于机械密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磁性密封装置由于含有元件少、占用空间小、摩擦发热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轴端密封。随着航空发动机朝着高生存能力、高可靠性、高机动性方向发展,要求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轴端的磁性密封装置具有长寿命、低泄漏、耐振动、耐冲击等特点。
目前,磁性密封装置为两磁极形式,即磁密封静环圆周上N、S极相对。与动环组件配合工作时,磁密封静环整个圆周上有两个受力点。两磁极磁性密封装置适用于机动性低、载荷单一等工况条件的发动机上。而在面对高机动性、复杂载荷的工况下,常出现润滑油泄漏的现象,个别型号发动机漏油问题严重。两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存在如下缺点:
1)端面加载力不均匀,使用寿命短;
2)抗振动、冲击能力弱,容易发生磁密封静环翻转现象;
3)一旦发生磁密封静环翻转现象,由于受力点较少,不容易恢复到工作状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两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在面对高机动性、复杂载荷的工况下常出现润滑油泄漏的问题,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面对高机动性、复杂载荷的工况下实现对润滑油密封,具有更好的抗振动性、抗冲击性、抗翻转性和密封追随性能,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用于把油腔与空气腔隔离,防止油腔的滑油泄漏到外部,起到封油的目的。所述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包括动环安装座、密封动环、第一密封胶圈、第二密封胶圈和磁密封静环。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上有四个磁极,通过第二密封胶圈与机匣壳体连接;所述的密封动环和动环安装座采用过盈压配方式组成动环组件,通过第一密封胶圈与旋转轴连接;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与动环安装座之间相互吸引,产生轴向结合力;所述的磁密封静环端面与密封动环端面之间通过磁力紧密接触,形成主密封面;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与机匣壳体和动环安装座与旋转轴之间通过第二密封胶圈、第一密封胶圈形成次级密封。
所述的四磁极磁性密封静环为永磁材料,动环安装座为软磁材料,二者之间相互吸引,产生轴向磁性结合力;所述的磁性密封静环端面与密封动环端面之间通过磁性结合力紧密接触,形成主密封面,磁性密封静环端面与密封动环端面之间有四个受力点;
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上有四个磁极;磁极在磁密封静环圆周上均匀分布,相邻磁极之间的夹角90°;所述的磁密封静环上相邻磁极为异性磁极。
有益效果:
1、与两磁极磁性密封装置相比,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磁密封静环上含有四个磁极,与密封动环之间具有四个受力点,在面对高机动性、复杂载荷的工况条件下,具有如下优点:1)端面加载力更加均匀,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2)抗干扰能力强,不容易发生磁性密封静环翻转现象。3)一旦发生磁性密封静环翻转现象,由于受力点较多,容易恢复到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四磁极磁性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4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