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3790.7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6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杰;王凌志;曹景茹;陈妙玲;张增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1391 | 分类号: | H01M4/1391;H01M4/1397;H01M4/131;H01M4/136;H01M4/48;H01M4/525;H01M4/58;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张燕玲 |
地址: | 51006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腈 金属化合物 独立电极 制备方法和应用 锂离子电池 有机配体 金属盐 有机金属框架材料 二甲基甲酰胺 聚丙烯腈纤维 复合无纺布 高压静电场 混合纺丝液 金属盐溶解 负极 氩气 粉体混合 高温碳化 混合气氛 甲醇溶液 金属离子 配位作用 硒化处理 有机金属 氢气 电极片 管式炉 预氧化 硫化 纺丝 溶出 裁剪 浸泡 | ||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金属盐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入聚丙烯腈粉体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纺丝液;通过在高压静电场作用下进行纺丝,得到聚丙烯腈‑金属盐复合无纺布;再将其浸泡于有机配体的甲醇溶液中,利用溶出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强配位作用,在聚丙烯腈纤维表面均匀形成一层有机金属框架材料,得到聚丙烯腈‑金属盐@有机金属框架;再将其置于管式炉中,在280℃下使聚丙烯腈发生预氧化,然后在氢气/氩气的混合气氛下高温碳化,最后再进行氧化、硫化或硒化处理,得到片状的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将其裁剪成电极片,直接用于锂离子电池中作为负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具有优越前景的储能设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可携带设备的快速发展,对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储能装置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目前商用的石墨电极具有较低的理论容量(372mAhg-1),远低于大规模能量应用所需的规格。金属化合物基材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活性材料,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Co3O4材料在理论上可以提供高达传统商用石墨电极三倍的容量。但是,由于本身导电性差,以及充电-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金属氧/硫/硒化物基电极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阻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该活性材料具有优越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能。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金属盐与聚丙烯腈混合纺丝得到无纺布,再将其浸泡于有机配体的甲醇溶液中,原位生成一层有机金属框架(MOF);再将其在280℃下使聚丙烯腈发生预氧化,在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下碳化,最后再进行氧化、硫化或者硒化得到片状电极材料,即为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
上述的一种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磁力搅拌下将金属盐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完全溶解后加入聚丙烯腈粉体,搅拌使混合均匀,得到纺丝液;
(2)将纺丝液装在10ml注射器中,使用20G不锈钢针头,设置纺丝参数,进行纺丝;纺丝完毕后取下在烘箱中60℃烘干,得到聚丙烯腈-金属盐无纺布;
(3)将有机配体溶解于甲醇中,将步骤(2)所得聚丙烯腈-金属盐无纺布浸泡于其中,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有机金属框架MOF,取出后在烘箱中60℃下烘干,得到聚丙烯腈-金属盐@MOF无纺布。
(4)将聚丙烯腈-金属盐@MOF无纺布放置在陶瓷舟中,在管式炉中升温,先使聚丙烯腈-金属盐@MOF无纺布在280℃下空气中预氧化,然后在氢氩混合气体中高温碳化,得到CNF-金属纤维布,最后于300℃下进行氧化、硫化或者硒化处理,使碳纳米纤维中的金属颗粒变成金属化合物;冷却到室温,得到CNF-金属化合物独立电极材料。
步骤(1)中所述金属盐为硝酸铁、硫酸铁、硝酸镍、硫酸镍、硝酸钴、乙酸钴、硫酸钴、硝酸锌、乙酸锌、硫酸锌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的聚丙烯腈与金属盐的质量比为1:1~1:3,所述纺丝液中聚丙烯腈的固含量为8%~16%之间。
步骤(2)中所述的纺丝参数为:纺丝间距16cm~22mm、纺丝电压12kV~18kV、注射器推进速度0.3ml/h~1ml/h,接收方式为铝箔接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37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