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1093.3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3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瑛;邹云;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01/02 | 分类号: | C07C201/02;C07C203/04;C07D207/34;C07D215/14;C07D239/42;A61P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硝酸 no 体型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物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有如下通式所示的结构式:其中,R为他汀残基;并且包括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连接类型;本发明选择了他汀药物与NO供体“杂交”,NO和他汀药物均对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地避免了二者作用机制不匹配的问题;本发明选择了4‑香豆酸作为连接基,可以有效地增强药物的疗效,经过对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体外释放活性的初步测试,发现本发明的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均可有效释放NO,4h能达到1.0mg/L以上;为NO供体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开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和他汀类药物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NO作为信使物质和效应分子在心血管、免疫、神经等系统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NO除了具有血管舒张活性,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碍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因此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能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的还原酶活性而降低LDL胆固醇的药物。这类药物具有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s),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舒张功能、减少血管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阻止血小板和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的粘附、稳定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促进新血管形成的功能。
NO供体型药物是近年来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在其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一种分子“杂交”(Hybrids)技术,将NO供体和某一种药物通过成酯或形成酰胺的方式结合为一个分子,得到的“Hybrids”化合物能够同时具有两个作用位点,因而药效增强。
目前NO供体型药物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过敏药物等,并已有1个NO供体型抗心衰药Bidil于2005年在美国上市,10多个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而关于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方面的研究报道的较少。
NO供体型药物的研究进展令人鼓舞。硝酸酯类NO供体型药物是研发最早的NO供体型药物,并已有一个药物BiDil(bye-DILL)上市销售。
而采用他汀类药物与硝酸酯类NO供体杂合的研究报道已有,比如公开号为CN1794987A的中国专利,但是,目前在NO释放率方面还未见报道。
对于这类型药物,药物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双重作用的药物两者之间的平衡,NO的释放必须与另一作用机制精确地匹配,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优势。如何才能使两种药效平衡,达到最佳疗效,这也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难题,是本领域一直试图解决但是仍未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一种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硝酸酯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具有如下通式所示的结构式:
其中,R为他汀残基;并且包括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连接类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示他汀残基选自辛伐他汀残基、阿托伐他汀残基、匹伐他汀残基和瑞舒伐他汀残基中的一种,分别具有如下结构:
具体而言,上述优选的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是,上述的o,m,p分别代表邻位、间位和对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10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