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景影像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1472.3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3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明;赖建勋;郑义集;魏子轩;刘耀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37/04 | 分类号: | G03B37/04;G02F1/163;G02F1/153;G02F1/1334;G02F1/167;B60R1/00;H04N5/232;G02B13/00;G02B13/18;G06K9/00;G06T7/11;G06T11/00;G06T7/9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3 | 代理人: | 徐雯琼;章丽娟 |
地址: | 中国台湾中部科学工业***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景 影像 系统 驾驶 辅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景影像系统,其包括至少两组摄影模组、至少两个显示元件以及影像处理器。各组摄影模组拍摄后视野及侧视野以取得视野影像,各显示元件显露各视野影像,且各视野影像具有交叠区域;影像处理器接收各视野影像,并根据各交叠区域拼接各视野影像为全景影像,各显示元件能依用户的感兴趣区而选择部份显示全景影像或显示全部的全景影像。全景影像系统更能应用于车用监控系统,以辅助驾驶者观看车后的交通状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摄影模组和影像处理器拼接出全景影像以利于驾驶者观看车后的交通状况的全景影像系统及驾驶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公具的普及,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例如机车、公交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往来于道路上,后照镜常设于机车、公交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上,但因后照镜的尺寸及摆设位置,使其因具有视野死角的问题而发生交通事故;另外,由于汽车、公交车或更大型的车辆的车体结构较为宽大而遮挡驾驶人的视野,后照镜的可见范围也备受限制,而不利于驾驶者判断其后方来车的距离、车速以及方位,从而造成驾驶者误判,与后方来车碰撞或擦撞而产生交通意外。
目前市面上的车用监视系统多采用雷达或超音波的方式,来监控驾驶者的后方来车,且以提示声或数码波段显示的方式提醒驾驶者注意后方来车,但驾驶者仍不知其与后方来车的距离而需时间思考,使驾驶者无法实时反应和处理。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发明者思索并设计一种全景影像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以期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景影像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景影像系统,其包括至少两个摄影模组、至少两个显示元件以及影像处理器。各摄影模组包括镜头以及光学影像感测器,光学影像感测器设置于镜头的光轴,并拍摄后视野及至少拍摄侧视野或前视野以取得视野影像。各显示元件分别电性连接各光学影像感测器,以显露各视野影像,各视野影像具有交叠区域。影像处理器电性连接各光学影像感测器及各显示元件,并接收各视野影像及根据各交叠区域拼接各视野影像为全景影像,以提供驾驶者更完整的后方视野影像,使驾驶者容易判断目前的交通状况。
优选地,各显示元件依据其所观测的感兴趣区,选择部份显示全景影像或显示全部的全景影像。
优选地,各显示元件依据各摄影模组的拍摄亮度调整其显示各视野影像的亮度。
优选地,各镜头具有至少三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
优选地,各所述镜头更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
0mmPhiD≦18mm;
0PhiA/PhiD≦0.99;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镜头的焦距;HEP为镜头的入射瞳直径;HAF为镜头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PhiD为透镜的基座的外周缘且垂直于镜头的光轴的平面上的最小边长的最大值;PhiA为镜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ARE以镜头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间沿着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优选地,各摄影模组所拍摄的水平视野为介于45度和22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14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槽的对准衬套
- 下一篇:液晶组合物及其用途、以及液晶显示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