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淬透性钢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0935.1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9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成;陈晨;孙东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24;C22C38/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4 | 代理人: | 舒丽亚 |
地址: | 066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淬透性钢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淬透性钢,这是一类中、高碳钢,其中:V:0.15~0.25wt%、N≤0.008wt%,并且,Al的总量≥4N。该钢用电炉冶炼,经铸造、锻造或者轧制成形;对钢进行奥氏体化处理,奥氏体化温度为Ac3(Acm)+60~100℃,然后进行淬火处理。制备的钢具有超高淬透性,其中,V的淬透性影响因子较常规条件下提高5倍以上,使钢的整体淬透性提高5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淬透性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淬透性是影响钢材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优异的淬透性可以保证钢件在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这对于大尺寸零部件尤其重要。为了提高钢铁材料的淬透性,材料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结出可以通过过热处理和合金化处理两种方式提高钢铁材料的淬透性。然而,虽然过热处理可以提高钢材的淬透性,但是同样容易引起晶粒异常粗大,这对于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是不利的。合金化处理方式往往通过在钢材中添加大量的合金元素以达到提高淬透性的目的,但是又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在保证低成本同时又不恶化钢铁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前提下,研究一种新型的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术来提高钢铁材料淬透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淬透性钢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提高中、高碳钢铁材料淬透性的技术,通过限定钢中添加V、Al和N元素的含量和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保证V在钢中的固溶含量并促进V在晶界的偏聚,使V对钢淬透性的贡献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在该温度下还能生成少量VC阻碍晶粒粗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淬透性钢,其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分:C:0.45~0.95wt%,V:0.15~0.25wt%,N≤0.008wt%,并且Al的总量大于等于N含量的4倍,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上述超淬透性钢的制备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上述组分利用电炉进行炼钢,然后钢经过铸造、锻造或者轧制成形;
S2、对钢进行奥氏体处理,奥氏体化温度为钢的Ac3+60~100℃或Acm+60~100℃,然后对钢进行淬火处理,得到超淬透性钢。
优选地,所述淬火介质为水或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淬透性钢,其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分:C:0.48wt%,Mn:0.85wt%,Cr:0.63wt%,Si:0.34wt%,V:0.15wt%,Al:0.08wt%,N:0.004wt%,余量为Fe。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超淬透性钢,其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分:C:0.89wt%,Ni:0.95wt%,Cr:0.78wt%,Si:0.20wt%,V:0.24wt%,Al:0.21wt%,N:0.006wt%,余量为Fe。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限定钢中添加V、Al和N元素的含量和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保证V在钢中的固溶含量并促进V在晶界的偏聚,使V对钢淬透性的贡献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在该温度下还能生成少量VC阻碍晶粒粗化。
2、Al除了对钢水起到脱氧作用外,还需有足够的Al来固定钢中的N,避免N与V反应生成VN,故保证Al的总量≥4N。
3、在保证不显著粗化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前提下,对钢进行较高温度的奥氏体处理,奥氏体化温度选取为钢的Ac3+60~100℃,然后对钢进行淬火处理,得到的钢具有高的淬透性,V在钢中的淬透性影响因子提高5倍以上,而钢的淬透性提高50%以上。
4、选用恰当的奥氏体化温度,控制V的固溶和VC的析出,在保证V足够固溶含量发挥淬透性的条件下,生成少量VC,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09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