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步检测黄曲霉菌代谢物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1068.5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8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威;胡小风;李培武;张奇;李慧;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77;G01N33/58;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检测 黄曲霉菌 代谢物 环匹阿尼酸 黄曲霉 毒素 混合 污染 量子 荧光 层析 试剂盒 | ||
1.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层析试纸条,以及含有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和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冻干品的样品反应瓶,其中:所述层析试纸条包括底板,底板的粘性面从上到下依次粘贴吸水垫、检测垫和样品垫,相邻各垫在连接处交叠连接,所述的检测垫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基垫,硝酸纤维素膜上自上而下横向设置质控线和检测线,所述质控线包被有兔抗鼠多克隆抗体,所述检测线位于质控线下方,个数为2条,检测线上分别上包被环匹阿尼酸- 卵清蛋白偶联物和黄曲霉毒素B1- 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所述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871的杂交瘤细胞株YTT-2分泌产生,所述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轻链可变区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为抗黄曲霉毒素通用单克隆抗体,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013 的杂交瘤细胞株1C11 分泌产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量子点荧光微球为包埋有油溶性CdSe/ZnS量子点的表面修饰有羧基官能团的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直径2-10 µ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是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所述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将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和活化后的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试剂在硼酸缓冲液中溶解、振荡反应,然后经离心、复溶、封闭步骤得到目标产物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1 mL 活化后的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试剂偶联抗环匹阿尼酸单克隆抗体:40 µg-90 µg;
所述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将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和活化后的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试剂在硼酸缓冲液中溶解、振荡反应,然后经离心、复溶、封闭步骤得到目标产物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的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1 mL 活化后的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试剂偶联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30 µg-80 µ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荧光微球标记试剂的活化为:量取100-300 μL量子点纳米球分散于1-5 mL 0.1-1mol/L,pH 4-10吗啉乙磺酸缓冲液中,加入50-300 μL 10-30mg/mL 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20-100 μL10-30 mg/mL EDC溶液,振荡30-120 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试纸条中的吸水垫长16 ~ 18mm,宽3 ~ 4mm ;检测垫长18 ~ 30mm,宽3 ~ 4mm;样品垫长10 ~ 12mm,宽3 ~ 4mm,相邻各垫的交叠长度为1~ 3mm;所述检测垫上每相邻两条检测线之间的间距为2-3mm,靠近质控线的检测线与硝酸纤维素膜上沿的间距为15 ~ 20mm,质控线和检测线的间距为5 ~ 10mm ;所述的样品反应瓶为1-5mL 的卡口瓶;
所述的同步检测环匹阿尼酸和黄曲霉毒素混合污染的量子点荧光微球层析试剂盒还包括样品稀释液和样品稀释液吸管,所述的样品稀释液为体积分数为0.01%-0.30%的吐温-20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10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