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L-泛醇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53549.1 | 申请日: | 2019-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8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 发明(设计)人: | 马铭泽;马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力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31/02 | 分类号: | C07C231/02;C07C235/08 |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 地址: | 237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泛醇 制备 化工技术领域 泛解酸内酯 氨基丙醇 反应效率 环保要求 液体形态 有机溶剂 反应物 溶剂 两相 | ||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DL‑泛醇的制备方法,将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混合,在50~120℃条件下反应5~30min,得到产物。采用上述方案,反应物为液体形态,液‑液两相混合更充分,反应效率更高;反应无需有机溶剂作为介质,没有溶剂的成本投入,工艺也更符合环保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DL-泛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泛醇俗称维生素原B5,泛醇可分为混旋体(DL-型)、右旋体(D-型)和左旋体(L-型)3种形式,其中只有右旋体具有生物活性,左旋体没有生物活性,因此对于D-泛醇制备方法的研究已十分普遍。
但是随着DL-泛醇逐渐被应用于医药和洗护、化妆用品领域,且DL-泛醇是唯一以固体形式存在,运输较为方便,因此DL-泛醇逐渐受到技术人员的关注,所以亟需一种可以实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制备DL-泛醇的工艺,以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速率快、收率高的DL-泛醇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DL-泛醇的制备方法,将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混合,在50~120℃条件下反应5~30min,得到产物。
采用上述方案,反应物为液体形态,液-液两相混合更充分,反应效率更高;反应无需有机溶剂作为介质,没有溶剂的成本投入,工艺也更符合环保要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是在微反应器内混合。微反应器,即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特征尺寸在10到1000微米之间的微型反应器,微反应器的“微”表示工艺流体的通道在微米级别,而不是指微反应设备的外形尺寸小或产品的产量小。微反应器中可以包含有成百万上千万的微型通道,因此也可以实现很高的产量。微反应器有着极好的传热和传质能力,可以实现物料的瞬间均匀混合和高效的传热,因此许多在常规反应器中无法实现的反应都可以微反应器中实现。
具体地,所述液态DL-泛解酸内酯是将泛解酸内酯在90~95℃条件下熔融得到的;所述液态3-氨基丙醇熔体温度加热至60~65℃。所述DL-泛解酸内酯和3-氨基丙醇的摩尔比为1:(1~1.1)。所述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在微反应器内的流速为5~20ml/min。两种液态原料通过微反应器可以在瞬间充分混合,得到的混合液为均相溶液,使反应更迅速。微反应器可以精确控制两种熔体的进料量,大大提高了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的收率。
进一步的,所述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在混合前先进行脱色和过滤处理。所述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液态3-氨基丙醇混合反应后,将产物进行干燥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微反应器引入到泛醇的合成反应中,显著地提高了反应效率。此外,两种反应物经过预热后,以液体形态经微反应器充分混合,能得到均相溶液,能精确控制进料量,且液-液反应较固-液反应而言,原料混合更充分,反应效率更高,反应物转化完全,产品收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案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1)向反应容器A中加入1000g DL-泛解酸内酯,加热到90-100℃,得到液态泛解酸内酯;
(2)向反应容器B中加入580g 3-氨基丙醇搅拌加热至60-65℃得到液态3-氨基丙醇;
(3)通过计量泵将体积流速为20ml/min的液态DL-泛解酸内酯和体积流速为10ml/min的液态3-氨基丙醇分别打入微通道流动反应器(康宁微通道反应器G1型)中,在80-85℃的温度下反应停留15min,之后反应产物连续流出反应器,经冷却干燥后,得到1580克白色粉末状泛醇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力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力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35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姜黄素衍生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一种水处理用生物基碳钢缓蚀剂的制备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