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黏度指数改进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5483.1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9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杨雨富;孙聚华;郭杨;邹向阳;崔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43/04 | 分类号: | C10M143/04;C10L1/10;C10L10/08;C10L1/16;C10N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梁文惠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黏度 指数 改进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黏度指数改进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黏度指数改进剂包括:二元乙丙共聚物,具有110000~350000范围内的重均分子量和1.8~3.0范围内的分子量分布;以及溶剂,包括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再生油或植物油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黏度指数改进剂在稠化能力、剪切稳定性和运动粘度方面不足的问题,从而能够满足更高端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对于SH/T 0622‑2007 T‑615的技术标准的使用要求。此外,本发明的黏度指数改进剂可以通过简单的制备方法制造,因此具有能耗小,生产周期短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含二元乙丙共聚物的黏度指数改进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现代内燃机油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多级油,以适应宽温度使用范围对粘度的要求。这意味着黏度指数改进剂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添加剂。乙丙共聚物(OCP)是一种性能价格比较好的黏度指数改进剂,常用于内燃机油的配方中。乙丙共聚物是由许多具有相同链节结构、但具有不同链长即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所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黏度指数改进剂之所以能够提高油品的粘度指数,改进粘温性能,目前普遍认为的机理是:黏度指数改进剂高分子线圈在高温下伸展,在低温下收缩,使得这种线圈在高温下的增粘能力较大,低温下的增粘能力较小,从而保持油品的低温粘度不超过某一最大值,高温粘度不低于某一最小值,从而缩小因温度变化而给成品油带来的粘度变化幅度。
目前,国内黏度指数改进剂的主要产品仅能够达到SH/T 0622-2007T-615技术标准中的T-612到T-614的水平,能够达到T-615水平的黏度指数改进剂是将二元乙丙胶的干胶通过不同工艺生产出来的,进口产品SV 260能够满足T-615水平,但SV 260价格昂贵,因此增加了成品油成本。
在一些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将胶块溶于基础油中,或添加第二种组分来制得黏度指数改进剂;在另一些现有技术中,采用接枝或与其他烯烃共聚而成,或采用机械物理法,或采用热氧降解法生产的黏度指数改进剂,可用于具有良好低温性能和分散性的多功能黏度指数改进剂、发动机燃油添加剂及聚合物分散剂等,但以上黏度指数改进剂均不能达到上述T-615的标准。
虽然目前市场上有SV 260产品能够满足T-615产品指标,但由于是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只有调制高尖端油品时,润滑油生产商才使用。国产J-0010在调制润滑油时,各方面都比较优异,但是在调制润滑油时只能满足T-614的技术指标,已不能满足用于更高端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T-615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黏度指数改进剂在剪切稳定性、运动粘度和稠化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的不能很好的满足于更高端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对于SH/T 0622-2007T-615的技术标准的使用要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黏度指数改进剂,包括:二元乙丙共聚物,具有110000~350000范围内的重均分子量和1.8-3.0范围内的分子量分布;溶剂,包括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再生油或植物油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在上述黏度指数改进剂中,基于二元乙丙共聚物的总重量,二元乙丙共聚物中乙烯单元的量在35%~65%的范围内,优选二元乙丙共聚物中乙烯单元的量在45%~65%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黏度指数改进剂中,基于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总重量,二元乙丙共聚物的量在5wt%~15wt%的范围内,优选二元乙丙共聚物的量在6wt%~12.5wt%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黏度指数改进剂中,溶剂是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再生油和植物基础油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任意组合,优选溶剂的固含量为5%~15%,优选6%~1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54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玻璃防护膜及车载保护膜系统
- 下一篇:散热结构、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