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1674.0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焰;陈瑶;孙玲;涂志波;王方;徐晓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卷烟 发热片 动力模块 机械疲劳 检测模块 控制模块 传动模块 电性连接 电源模块 检测装置 检测 烟草制品 循环往复运动 动力实现 检测领域 实时检测 显示模块 支撑模块 电动机 拔插 拨插 受力 破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属于烟草制品检测领域。包括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支撑模块,传动模块,动力模块,电源模块;检测模块、动力模块均与控制模块进行电性连接,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动力模块、显示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性连接,动力模块与传动模块连接。本发明利用电动机产生的动力实现新型卷烟发热片的循环往复运动,模拟新型卷烟发热片的拔插情况。同时,实时检测新型卷烟发热片的拨插次数、受力情况以及破损情况从而达到检测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属于烟草制品检测领域。
技术背景
目前,公众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燃吸式卷烟的危害性,世界各国也在不断加强控烟力度,导致烟草行业的发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燃吸式烟草制品的发展受到限制,新型烟草制品逐渐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焦点。在众多新型烟草制品中,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目前产品种类较少,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有众多烟草企业及研发机构都在加强对新型卷烟烟具的研发。发热片是新型卷烟烟具的重要部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烟丝的插拔往往会导致新型卷烟发热片磨损、断裂而失效。通过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的测量,可对新型卷烟发热片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为新型卷烟发热片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技术参数支撑。同时,有利于形成统一标准,评价不同厂家产品的质量。对指导研发新型卷烟烟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种检测设备能有效的对新型卷烟的机械的疲劳寿命进行检测。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能有效的对新型卷烟的机械的疲劳寿命进行检测。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卷烟发热片机械疲劳度检测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支撑模块,传动模块,动力模块,电源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1、触控屏2、电动机控制装置5;检测模块包括:信号放大器4,检测装置18、新型卷烟发热片夹具12,置物容器14;检测装置18包括:压力传感器20、新型卷烟发热片13;支撑模块包括:底座17、支架15、导轨9;传动模块包括:铰链7、第一伸缩杆8、第二伸缩杆11、驱动轮6;动力模块包括:调速电动机3;电源模块包括:高精度可调稳压电源16;
所述支架15为7字形且固定连接于底座17的中间部位,支架15的顶部横板上设有调速电动机3、单片机1、电动机控制器装置5、触控屏2,调速电动机3的转轴上安装有驱动轮6,导轨9竖直固定在驱动轮6下方的支架15上;
驱动轮6与铰链7的上端连接,铰链7的下端与第一伸缩杆8的上端连接,第一伸缩杆8的下端与第二伸缩杆11的上端连接,第二伸缩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发热片夹具12,发热片夹具12的下端固定新型卷烟发热片13,第一伸缩杆8沿导轨9上下滑动,置物容器14放置于底座17上且位于新型卷烟发热片13的正下方,置物容器14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20,新型卷烟发热片13、压力传感器20均与信号放大器4电性连接,信号放大器4、触控屏2、电动机控制装置5均与单片机1电性连接,电动机控制装置5同时与调速电动机3连接,单片机1、触控屏2、调速电动机3、新型卷烟发热片13、压力传感器20均电性连接到高精度可调稳压电源16。
具体地,所述的第一伸缩杆8下部为空心并设有内螺纹,第二伸缩杆11的上部及下部均设有外螺纹,第一伸缩杆8下端与第二伸缩杆11上端通过内、外螺纹咬合,第二伸缩杆11下端安装有六角螺母10,六角螺母10与第二伸缩杆11下端的外螺纹咬合。
优选地,高精度可调稳压电源16安装在底座17上且位于支架15顶部横板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伸缩杆8上部设有多个用于与铰链7下端连接的连接孔。
优选地,所述的驱动轮6上设有多个用于与铰链7上端连接的连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6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