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4101.9 | 申请日: | 201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5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15 | 分类号: | H04N7/15;H04N21/24;H04N21/266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2 | 代理人: | 宋教花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视频会议 服务端 实现 控制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计算上下行的带宽;(2)判断是否存在转码器,如果是,则设置为转码器的目标码率,并返回至客户端;否则,继续步骤(3);(3)将结果返回至上行,利用带宽调整策略来调整带宽。采用了本发明的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在网络带宽不足的情况下,能够迅速降低视频的质量或者取消视频,仅保留音频;在网络带宽仅足够音频传输时,不会反复尝试启动视频。在算法层面保证音频包的竞争性,音频丢包不会和视频丢包做同等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视频编解码领域,尤其涉及码率控制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Webrtc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利用Webrtc搭建视频会议系统。但是Webrtc是提供点到点的视频会议,本身不支持多人,所以在Webrtc之上,视频会议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的媒体控制单元(MCU)或者单路转发单元(SFU)。服务端同时要接受和分发多路音视频码流,由于网络上下行带宽的不匹配,以及网络本身的波动。MCU端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音视频码率的控制。
码率的控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现有带宽的侦测和估计,另一部分是对音视频码率的控制。SFU是一个纯转发的服务,无法直接对码率进行控制,更多的是做带宽的侦测。MCU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端,具备转码混流的功能,可以对下行的码率做比较方便的控制。
现有的音视频编码器都会提供码率控制的接口,可以在内部通过各种手段对输出码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MCU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现有的带宽做比较精确的估计,同时,由于网络总是存在不可预测的波动,所以,MCU也需要对网络波动做出一定程度的预判,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码率的波动。
Webrtc在56版本以前,利用一种叫GCC的算法来做带宽的估计,在56版本之后,利用一种叫Trendline的算法来做带宽估计。GCC对于带宽的估计太过延迟,实际带宽的波动可能很大,但是GCC不够灵敏,经常会出现远高于或者远低于实际带宽的情况。Trendline又过于灵敏,特别是针对带宽从高到低,可以迅速捕捉到带宽的下降,但是对于带宽的上升,计算出的带宽回复过慢。带来的效果是,用户往往带宽足够,但是一直徘徊在低质量的视频流之中。
视频会议不止提供视频流,更重要的是提供音频流数据。当带宽不能够同时支持音视频流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视频流停掉,尽量保持音频流的数据。所以,对真实带宽的估计显得尤为重要。GCC和trendline都是基于视频流做带宽估计和检测,对于音频数据,是不考虑的。这使得这个算法的缺陷非常明显。当视频流数据和音频流数据在同时竞争带宽时,GCC和Trendline忽视了音频流数据的带宽,而实际上,对用户体验来说,音频数据是显而易见更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满足低延时、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如下:
该基于视频会议服务端实现码率控制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计算上下行的带宽;
(2)判断是否存在转码器,如果是,则设置为转码器的目标码率,并返回至客户端;否则,继续步骤(3);
(3)将结果返回至上行,利用带宽调整策略来调整带宽。
较佳地,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根据RTCP的报文分别获取上下行的音频丢包率和视频丢包率;
(1.2)分别计算上下行的丢包权重,并获取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出现的最大实际发送码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41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