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小麦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5750.2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6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杨肖娥;陆敏;亚希尔哈米德;林强;潘建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轻度污染 小麦 修复 修复土壤 农田土壤 调理剂 重金属 叶面 整地 小麦生长 小麦叶片 小麦种子 栽培管理 农田 灌浆期 翻耕 基肥 喷施 筛选 收获 成熟 吸收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小麦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年度的秋季,对待修复的镉轻度污染农田土壤进行翻耕和整地,于此同时,将重金属调理剂与基肥一同施入待修复土壤中;整地后,将品种为扬麦22的小麦种子播入待修复土壤,进行栽培管理;待小麦生长至孕穗期和灌浆期之间时,对小麦叶片喷施叶面阻控剂;在第二年度的夏季初,小麦成熟后,收获小麦。本发明方法筛选出特定品种的小麦,并配合重金属调理剂和叶面阻控剂的施入,提高小麦对待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土壤中镉的吸收效果,进而提高待修复土壤的修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小麦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约有19.4%的农业土地被污染,其中“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分别为13.7,2.8,1.8和1.1%。镉作为五毒重金属元素之一,可被作物吸收,然后积聚在可食部位,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同时,镉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慢性损伤。
目前,传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是物理和化学方法,主要有电动法、固化法、客土法、冰冻法、化学淋洗法、离子交换法和螯合法等。这些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定向迁移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达到去除的目的,但又普遍存在成本太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很难大规模应用。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新型、环保的补救措施,主要利用超积累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提取、吸收、转化和固定等而起到清洁土壤的效果,成本低廉且环境可持续。然而,植物修复的应用仍然受到超积累植物的生物量低、修复成本高等的限制。
近年来,降低土壤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风险的另一种方法是筛选低积累基因型作物,从而可以保证在受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的可食部位积累较低水平的重金属,并且达到安全食用的水平。
“边生产边修复”是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提出来的一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植物修复措施,是将超积累/富集植物和低积累作物组合成轮作或间套作体系,从而在不停止正常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安全高效地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新技术。因此,正确筛选低积累基因型作物,辅助以有效的强化措施,可以在提高超积累/富集植物吸收和积累污染物的同时,继续降低与之轮作、间作或套作的低积累作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使其可食部位污染物含量不超标,从而在保障作物安全生产的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小麦作为最重要的谷类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为人类提供约20%的能源和蛋白质。2015年全球小麦总产量约为7.28亿吨,仅次于玉米。中国不仅是小麦生产的最大国家,也是消费的最大国家,农业用地约为2400万hm2,覆盖全国30个省。
因此,通过“边生产边修复”的技术模式来保证重金属镉轻度污染的土壤上生产的小麦的安全食用是势在必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小麦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保障小麦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完成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修复效果显著,实现了边生产边修复的目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小麦修复镉轻度污染农田的方法,包括:
(1)在第一年度的秋季,对待修复的镉轻度污染农田土壤进行翻耕和整地,于此同时,将重金属调理剂与基肥一同施入待修复土壤中;
(2)整地后,将品种为扬麦22的小麦种子播入待修复土壤,进行栽培管理;
(3)待小麦生长至孕穗期和灌浆期之间时,对小麦叶片喷施叶面阻控剂;
(4)在第二年度的夏季初,小麦成熟后,收获小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57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