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盖板及移动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1307.1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6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锋;苏兆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盖板 移动 终端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板及移动终端,该盖板用于覆盖柔性屏,其中,该柔性屏为可折叠屏,其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连接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可弯折区。该盖板包括用于覆盖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可折弯区的刚性层。该刚性层与可折弯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减薄区域,从而使得该刚性层上覆盖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厚度大于覆盖可折弯区的部分的厚度,使得刚性层覆盖在可弯折区的部分的柔韧性大于覆盖在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的柔韧性。从而使得盖板在覆盖在柔性屏时可以跟随柔性屏进行折叠。并且可以将刚性层覆盖在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的厚度做的比较厚,以增强盖板的保护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盖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同质化日益严重,为寻求差异化,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可折叠智能手机领域的进行布局。但直至今日,可折叠智能手机还没有真正商业化,主要原因还是整机可靠性和用户使用体验还不能满足商品化要求。可折叠手机简单来讲可分为内折方案和外折方案两大类,其中外折方案因为在折叠状态下与市场上现有手机比较接近,符合消费者已有的使用习惯,因此受到手机厂商的重点关注。但是显示屏盖板是外折方案开发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因为显示屏在外侧,要求盖板满足高硬度耐划伤,高强度抗冲击等要求,需要在对显示屏有足够保护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反复折叠满足可折叠智能手机的关键诉求,外观、手感、触摸屏操作等要求。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盖板无法同时满足上述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板及移动终端,用以提高盖板对柔性屏的保护能力,同时又满足可折弯的关键需求。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该盖板用于覆盖柔性屏,其中,该柔性屏为可折叠屏,其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区及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可弯折区。而本申请的盖板包括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所述可折弯区的刚性层。并且在设置时,该刚性层与所述可折弯区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减薄区域,从而使得该刚性层上覆盖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厚度大于覆盖可折弯区的部分的厚度,通过上述设置的减薄区域来对刚性层进行减薄,使得刚性层覆盖在所述可弯折区的部分的柔韧性大于覆盖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的柔韧性。从而使得盖板在覆盖在柔性屏时可以跟随柔性屏进行折叠。在采用此种结构时,可以将刚性层覆盖在第一显示区及第二显示区的部分的厚度做的比较厚,以增强盖板的保护效果,同时,通过设置的减薄区域对刚性层减薄保证刚性层的柔韧性。
在具体设置时该减薄区域时,该减薄区域可以为一个整体的凹槽,也可以采用在减薄区域设置微结构等不同的方式。
在具体实现对刚性层减薄时可以通过形成不同的微结构来实现。如采用设置凹槽的方式进行减薄,或者通过设置栅格结构来进行减薄。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在具体设置减薄区域时,该微结构为多个凹槽,且所述多个凹槽间隔排列,且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柔性屏折叠时所绕的轴线方向。在具体多个凹槽排列时,多个凹槽沿垂直于柔性屏折叠时所绕的轴线的方向排列。
在具体设置该凹槽时,相邻的凹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介于50μm~1000μm的范围内。在满足折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刚性层的强度的影响。
在具体设置该凹槽时,所述凹槽的宽度介于50μm~1000μm的范围内。由于常用触控笔笔尖直径≥0.7mm,采用上述宽度的凹槽时,降低了触控笔使用时的凹凸感。
对于凹槽的形状来说,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梯形或矩形。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
在具体设置凹槽时,所述凹槽底壁的厚度介于20μm~100μm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强度。
对于凹槽来说,可以通过刻蚀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13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