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28703.2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1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彭立明;韩盼文;袁灵洋;郑飞燕;徐宏;胡志恒;应伟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4 | 分类号: | C22C21/04;C22C1/03;B22D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庄文莉 |
地址: | 201715 上海市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韧 压铸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压铸铝合金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Si 9.0wt%‑11.0wt%;Mg 0.1wt%‑0.5wt%;Mn 0.5wt%‑0.8wt%;Sr 50ppm‑400ppm;Zn 1.0wt%‑3.0wt%;Re 0.05wt%‑0.35wt%;Fe w(Fe)≤0.16wt%;其余杂质总量小于或等于0.25%,余量为Al。此Al‑Si‑Mn‑Mg系压铸铝合金通过加入强化元素Zn,并采用Sr/稀土复合变质剂变质,改善其组织,在压铸非热处理状态下可获得屈服强度达160MPa、抗拉强度达270MPa、延伸率达7%的高强度与高韧性兼顾压铸铝合金,并且具有良好的压铸性能,极大地满足了汽车行业零部件的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相比于汽车中较重的材料,如钢或铜,铝所具有的高强度刚度重量比、良好的成型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回收利用潜力等特性,使其成为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的理想选择。压力铸造技术是汽车中铝合金常用的铸造技术,根据成分,压铸铝合金可分为Al-Si系、Al-Si-Mg系、Al-Si-Mn-Mg系、Al-Si-Cu系、Al-Mg系和Al-Zn系等系列。在汽车中,压铸铝合金的应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类:发动机和辅助系统、动力总成、内饰和电子产品、底盘和车身结构。
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高强高韧压铸铝合金的开发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例如,德国莱茵公司开发的Silafont-36合金(专利公开号:US6364970B1),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按照质量百分比计,该铝合金包括以下组分:硅9.5%~11.5%,锰0.5%~0.8%,铜0.2%~0.6%,镁0.1%~0.5%,锶0.01%~0.02%,铁≤0.15%,杂质≤0.20%,量为铝。但要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该合金需采取高真空与热处理工艺,使得整个工艺流程加长,成本消耗大,合格率低。本发明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与压铸工艺。在保证具有良好铸造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本发明,获得的铝合金力学性能好,韧性高,强度高,铝合金产品制备方法简单,具备高韧性和高强度。从而满足汽车零部件生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保证合金具备良好压铸性能的前提下,非热处理状态的压铸件能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从而满足车零部件的性能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韧的压铸铝合金,该压铸铝合金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Si:9.0wt%-11.0wt%;Mg:0.1wt%-0.5wt%;Mn:0.5wt%-0.8wt%;Sr:50ppm-400ppm;Zn:1.0wt%-3.0wt%;RE:0.05wt%-0.35wt%;Fe:w(Fe)≤0.12wt%;其余杂质总量小于或等于0.25%,余量为Al。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长期的压铸铝合金的研究中,发现Al-Si-Mg-Mn合金中加入作为强化元素的Zn,并在Sr和稀土元素的复合变质作用下,改善微观组织,可以使压铸铝合金获得高强度和高韧度兼顾的综合力学性能。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高强韧压铸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将按合金元素重量比准备好的纯铝锭、工业硅、纯镁块、铝锶合金、纯锌块、铝锰合金以及铝稀土合金;
(2)熔炼:先将纯铝锭进行熔化,随后升温至750-800℃添加工业硅,熔化后降温至720-740℃加入铝锰合金以及铝稀土合金,熔化完毕后降温至680-700℃,对熔体进行保护,随后加入纯镁、纯锌、铝锶合金,并将其压入坩埚底部进行熔化;
(3)精炼:将步骤(2)的熔体升温至710-720℃,加入精炼剂并搅拌。精炼5-10min后撤渣之后,静置10-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87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