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新型探测装置的双能CT探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8124.8 | 申请日: | 201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6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张韡;徐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G01N23/046;G01T1/29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测系统 探测装置 低能探测器 高能探测器 传送装置 基板两侧 结构基架 双能探测 探测性能 同侧安装 旋转机构 有效信号 装置安装 装置结构 射线源 节约 | ||
一种基于新型探测装置的双能CT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源(2)、探测装置(3)、传送装置(4)、旋转机构(5)、结构基架(6),通过将传统双能探测装置安装于基板两侧的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改为同侧安装,减少了有效信号的流失,改变了探测系统的装置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探测系统的探测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新型探测装置的双能CT探测系统,属于安全检查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X射线计算机扫描断层成像技术(C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场和海关等地对行李或货物进行的安全检查中,安检CT系统能够形成被检物的三维图像,更利于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而近年来兴起的双能CT技术还能通过特殊的双能系统设计探测得到被检物的原子序数信息,对毒品、爆炸物能够实现精确判断。一般CT系统由射线源、滑环、计算机、控制系统、传送带、探测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探测装置对整体CT系统的性能和成本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双能CT探测系统中,双能CT探测系统多由低能探测器组件、高能探测器组件、二者之间的滤波片以及安装以上组件并能将探测信号引出的以印制电路板为基础的基板PCB组成,其中的低能探测器组件设置在靠近射线源一侧而高能探测器组件设置在远离射线源一侧,滤波片设置在二者之间。在这种传统的探测器结构中,由于射线信号需要穿过低能探测器、PCB、滤波片,还有高能探测器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被采集端收集到,因此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穿透过程导致有效信号会额外流失;双层探测器封装工艺难度大成本较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现有探测系统采集过程中有效射线信号会额外流失、双层探测器封装性价比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探测装置的双能CT探测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新型探测装置的双能CT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源2、探测装置3、传送装置4、旋转机构5、结构基架6,所述旋转机构5为圆环形结构,所述旋转机构5安装于结构基架6中间位置,所述传送装置4两端与探测基架6两端的滚轴相连,垂直于旋转机构5平面且穿过旋转机构5中空部分,所述射线源2与多个探测装置3组成的探测装置组件安装于旋转机构5同侧,且安装中心位置关于传送装置4对称,其中:
所述探测装置3包括PCB基板301、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滤波片304,所述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分别安装于PCB基板301同侧,安装位置距射线源距离相同,所述滤波片304安装于高能探测器组件303上表面。
还包括计算机系统7,所述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分别接收经滤波片304滤波处理后的投影图像信息,并通过旋转机构5发送至计算机系统7,其中:
所述计算机系统7将所得投影图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融合,将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分别接收到的投影图像信息中长度较长的投影图像信息作为主投影,同时将长度较短部分的投影图像信息融合进主投影,再通过基材料分解法及双效应分解法计算被检物的原子序数和密度并进行展示。
所述射线源2为X光机或射线加速器。
所述探测装置组件为圆弧状。
所述旋转机构5带动射线源2、探测装置3进行单侧转动速度为一圈/秒至6圈/秒。
所述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宽度相同,长度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述旋转机构5旋转一圈时传送带4传送距离不大于低能探测器组件302、高能探测器组件303中投影长度较大值的二分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81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