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芳胺类抗氧剂的催化加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45592.9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丁军委;于文龙;刘福胜;程秋振;单玉领;于世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09/68 | 分类号: | C07C209/68;C07C211/55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6604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胺类抗氧剂 副反应 氨基 催化加氢 二苯胺 反应热 制备 非贵金属催化剂 低浓度条件 固定床反应 多段反应 多股进料 分段反应 高转化率 节能高效 进料方式 前提条件 生产技术 有效减少 耦合 抗氧剂 连续化 酮加氢 原料酮 保证 稀释 补加 侧线 结焦 配比 酮胺 催化 聚合 生产成本 削弱 释放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抗氧剂生产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制备芳胺类抗氧剂的催化加氢方法。本发明将分段反应、多股进料模式与传统固定床反应工艺进行耦合,应用于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的芳胺类抗氧剂生产中,采用初始低酮胺配比的进料方式,在反应初段不追求4‑氨基二苯胺的高转化率,以保证反应的平稳进行,有效避免了大量反应热的释放,从而极大削弱了副反应的发生;通过多段反应、侧线补加原料酮的方法进一步稀释反应热,并保证4‑氨基二苯胺低浓度条件下的转化率。本发明具有条件温和、节能高效等特点,在保证地生产成本和高连续化程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减少了酮加氢副反应以及产物聚合、结焦等副反应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氧剂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备芳胺类抗氧剂的催化加氢方法。
背景技术
芳胺类橡胶抗氧剂是一种重要的橡胶抗氧剂品类,主要包含了IPPD、6PPD、7PPD、77PD等诸多品种,广泛应用于橡胶及轮胎行业。目前芳胺类橡胶抗氧剂主要以芳香胺与脂肪酮为原料,通过还原胺化反应进行生产。传统酮胺还原胺化法制备芳胺类橡胶抗氧剂的生产技术,普遍采用铜系加氢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
该催化剂用于橡胶抗氧剂的生产工艺以抗氧剂6PPD为例简述如下:过量的甲基异丁基酮(过量部分作为反应溶剂)、4-氨基二苯胺两种原料与大量氢气混合后进入装有铜系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后的气液混合物经减压、气液分离后,重组分经脱除轻组分后熔融造粒为抗氧剂6PPD产品;经气液分离的液相及重组分脱除的轻组分混合后进入分离工序,轻组分的主要成分为甲基异丁基酮、加氢副产物甲基异丁基醇、水及低沸点杂质进行分离,分离的酮回收使用,分离的醇(含杂质)外销或采用醇酮变换工艺转换为原料酮,水进入废水处理工段,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氢气循环使用。
上述工艺为固定床反应方式,工艺连续化程度高,产能大,且铜系催化剂自身价格低廉,使得抗氧剂生产成本与贵金属催化加氢等其他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铜系催化剂受自身活性组分的限制,其反应选择性一般,致使反应过程中约有60%-80%的原料酮加氢生成醇,无谓的消耗了大量氢气,造成了资源浪费,且配套的醇酮转换工艺既增加了能耗,也增加了脱氢催化剂等物耗成本。此外,酮加氢副反应会释放出大量反应热,如果不能及时移出反应热,造成反应器内催化剂床层严重超温,会加剧聚合、结焦等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抗氧剂的质量。也有研究报道采用贵金属催化工艺替代铜系催化剂生产工艺,或采用改进加料方式的釜式反应器用以制备抗氧剂,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受限于催化剂成本以及工艺连续化程度等限制,均难以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推广。因此,如何在保证生产成本和连续化程度的前提条件下,优化加氢反应方法,减少酮加氢副反应的发生,是铜系催化剂生产新型工艺开发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减少加氢副反应、保留传统工艺优势的制备芳胺类抗氧剂的催化加氢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制备芳胺类抗氧剂的催化加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加氢反应所用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分为若干段,每段分别配备侧线进料口;初始的酮胺混合物料按照低酮胺配比从反应器底部进入,在第一段催化剂填料层内进行反应,当反应液中的4-氨基二苯胺转化率达到设定值时进入第二反应段;
(2)反应物料进入第二反应段后,由对应的侧线进料口补充原料酮继续反应,然后再进入下一反应段,并在相应的反应段补充原料酮;
(3)反应物料离开最后一段催化剂填料层时,反应液中的4-氨基二苯胺转化率达到99%以上,继而进入脱溶剂工段进行精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45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