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松针的脱酸方法及以脱酸后松针为原料的饮品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32250.3 | 申请日: | 2019-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2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强风;周思成;郑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强风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 代理人: | 党婧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松针 脱酸 方法 原料 饮品 制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松针的脱酸方法,将粗揉好的松针摊厚8‑10厘米,放入蒸笼内发酵,蒸笼内温度保持在95‑99.5℃,相对湿度99%以上,持续高温发酵时间90‑120分钟,松针由绿变黄褐色、有愉悦的熟甜香出现即可停止发酵。本发明通过高温手段使得松针原料能够有效脱酸,提高了采用松针为原料的养生茶的口感,在保留了松针原有的营养与冲泡品质的同时,提高消费者对于茶饮口感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品,尤其是一种松针的脱酸方法及以脱酸后松针为原料的饮品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也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铁观音”“人参茶”等。
松针为松科植物松属植物的叶,别名猪鬃松叶、松毛、松针、山松须。我国松针资源丰富,而且品种多分布极广又相对比较集中。我国有10个属120余种,可供药用和饲用的有13种,如南方的马尾松、湿地松、油松、华山松、云南松、刺松和青松等;北方有红松、黑松、雪松等。
松针含有维生素30%、木脂素20%、淀粉糖类10%、单宁酸4.6%、蛋白质4.5%、叶绿素含量3.22%;含有18种氨基酸、含有钙、磷、铁、锌、硒等10种微量元素,还含有较高的多酚类、生物黄酮、生物碱、矿物质、粗蛋白、粗纤维和植物杀菌素等40余种元素。松针含有丰富的前花青素、生物黄酮,能有效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增加血管弹性,达到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可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松针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镇咳、祛痰、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利胆降压、减缓衰老、抗突变、抗肿瘤、抑菌等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详见百度百科“松针”词条和百度文库关于《松针的营养与功效》论文)
专利号为CN 200710107295.2 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天然松针茶,其制备方法为:
(1)制备松针提取液:将2千克的松针投入到不锈钢锅中,加水20千克,煎煮60分钟,取出松针,继续将溶液加热浓缩至溶液900-1000毫升备用;
(2)将7-8千克的松针洗净、晾干;
(3)将晾干的松针粉碎成粉末备用;
(4)将上述松针粉末、1.5-2千克茉莉花茶、900-1000毫升提取溶液充分混合,搅拌后放置两小时,进行充分混合入味;
(5)将混合后的上述原料在不锈钢锅中进行烘炒,先用中火烘炒1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直至炒熟成松针茶的水分符合国家规定的茶叶标准为止。
该发明方法中“(1)制备松针提取液:将2千克的松针投入到不锈钢锅中,加水20千克,煎煮60分钟,取出松针,继续将溶液加热浓缩至溶液900-1000毫升备用”、“(4)将上述松针粉末、1.5-2千克茉莉花茶、900-1000毫升提取溶液充分混合,搅拌后放置两小时,进行充分混合入味;(5)将混合后的上述原料在不锈钢锅中进行烘炒,先用中火烘炒1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直至炒熟成松针茶的水分符合国家规定的茶叶标准为止。”具有生产能耗大、口感不纯正的缺点。
查阅相关专利情况发现,对松针有效物质的提取方法基本都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处理方法,例如公开号CN137758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绿松针茶的生产工艺,用高压容器、温度80-100摄氏度蒸2-3小时;公开号CN10153672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松针柠檬茶的制作方法,采用将松针置于锅中煮沸的方法提取松针有效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松针的脱酸方法及以脱酸后松针为原料的饮品制备方法,能够在加工过程中脱除松针的酸味,提高以松针作为主要原料的饮品的口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几种技术方案:
方案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强风,未经周强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322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