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长效缓释VEGF和bFGF可降解生物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98438.0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2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海舰;王大鹏;吴一芳;苏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7/34 | 分类号: | A61L27/34;A61L27/18;A61L27/50;A61L27/54;A61L27/5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06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长因子 膜片 长效缓释 生物纳米 治疗效果 可降解 制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室 材料技术领域 纳米生物医学 缺血性脑卒中 纳米纤维膜 生物相容性 血管搭桥术 强酸强碱 人体组织 神经外科 神经再生 血管再生 有机溶剂 直接注射 无毒性 降解 失活 创伤 体内 血管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纳米生物医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新型长效缓释VEGF和bFGF可降解生物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纳米纤维膜片,具有如下特性:1.对人体组织无毒性,在体内降解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可以避免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高温等因素造成生长因子失活,保证膜片上负载的生长因子保持良好的活性,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避免脑室直接注射生长因子的造成的创伤和无法控制浓度的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血管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可应用于神经外科间接血管搭桥术后血管再生不足,提高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次发生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生物医学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长效缓释VEGF和bFGF 可降解生物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孔静电纺丝薄膜因其直径与机体细胞外基质相近,且具有比表面积大、直径和孔径可调、三维网状结构等特点,其在光学、电器学、药学作为复合材料的基质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纳米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在高压电场中,将可降解聚合物溶液或熔体拉伸(如聚已内酯、聚乳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胶原蛋白、丝素蛋白的纳米纤维薄膜),液滴从喷丝口尖端喷射而出,形成射流,并在静电斥力与表面张力的相互作用下,射流细化,制造出几十纳米到微米不等的连续性超细纤维膜。该纳米纤维薄薄膜是一种非免疫源性纳米级材料,可完全降解吸收,具有优良的细胞粘附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其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特别是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十分少见,因此值得创新与探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和分泌型聚体蛋白,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可实时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与增殖,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如组织损伤修复、脑外伤、脑卒中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增殖,利于神经元存活、神经再生、突触形成的作用。VEGF、bFGF在血管生成和神经发生过程中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二者对神经与血管再生与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以VEGF和(或)bFGF为靶点的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中,多采用局部或脑室注射体外合成的VEGF、bFGF因子,或直接注射高表达VEGF、bFGF的干细胞。这些治疗方法不仅无法有效的控制脑内VEGF、bFGF 的浓度,而且可能造成局部占位效应或穿刺出血。干细胞的治疗更是面对脑内成瘤的风险,限制其临床的转化。本发明将VEGF、bFGF吸附于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中,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再可将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逐层吸附到纳米纤维膜的纤维上。制备的纳米材料,贴覆于缺血区脑组织表面,通过这种方法可有效的控制VEGF、bFGF的释放和脑内浓度,促进缺血区神经与血管网络化生成,有望协同促进神经血管再生,改善缺血性脑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同济医院,未经上海市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84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