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分子单酯减水剂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57958.7 | 申请日: | 2019-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8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金瑞浩;徐伟;竹林贤;陈玉丽;诸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盛化学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32 | 分类号: | C04B24/32;C08G65/333;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文科 |
地址: | 31236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分子 单酯减 水剂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分子单酯减水剂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S1:将反应物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混合产物,所述反应物原料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的原料:甲氧基聚乙二醇8‑10份、氨基戊二酸5‑10份、丙氨酸6‑8份、阻聚剂0.2‑0.5份、带水剂8‑10份和催化剂14‑16份。S2:将混合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S3:将提纯后的产物与第二助剂进行复配,产物与第二助剂的比例为3:1;通过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成品大分子单酯减水剂。本发明具有提高减水剂对混凝土和易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水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分子单酯减水剂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减水剂是一种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大多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聚合物等。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后对混凝土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的流动性;或减少单位混凝土用量,节约混凝土。
由于我国优质砂石资源减少,混凝土成分复杂性增加,尤其是在工民建工程中,大量高含泥量的砂石被直接用于混凝土拌合中,使得使用了现有的减水剂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适应性仍然不高,坍落度损失仍然很大,难以保证运输、泵送及施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分子单酯减水剂及其制备工艺,通过改进与甲氧基聚乙二醇反应的酸性物质,使得合成产物大分子单酯在使用时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大分子单酯减水剂及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将反应物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反应产物,所述反应物原料包括以下重量组分的原料:甲氧基聚乙二醇8-10份、氨基戊二酸5-10份、丙氨酸6-8份、阻聚剂0.2-0.5份、带水剂8-10 份和催化剂14-16份。
S2:将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S3:将提纯后的反应产物与第二助剂进行复配,提纯后的反应产物与第二助剂的质量比例为3:1;
通过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成品大分子单酯减水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大分子单酯,然后再经过分离提纯除去杂质后得到纯度较高的大分子单酯,然后再将大分子单酯与第二助剂进行复配得到减水剂。酯化反应的合成过程主要利用甲氧基聚乙二醇与氨基戊二酸以及丙氨酸在催化剂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并通过阻聚剂控制酯化合成的大分子单酯的分子量,再利用带水剂不断将反应生成的水去除,从而合成出大分子单酯,大分子单酯中存在氨基和羧基,羧基可以与混凝土粒子的正电荷钙离子矿的作用下吸附在混凝土粒子上,形成扩散双电层的粒子分布,使混凝土粒子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分散,把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网架结构中束缚的水释放出来,使混凝土流动化,从而提高流动性,减弱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提高减水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大分子单酯中的氨基可以与水分子中的氢形成氢键,使得减水剂可以吸附在混凝土颗粒的表面,在混凝土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也可以提高混凝土颗粒的流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助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聚丙烯酸酯30-40%、双脂肪酰胺亚乙基甘氨酸10%-30%,余量为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助剂中的聚丙烯酸酯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在混凝土颗粒表面从而对混凝土颗粒起到润滑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乳化剂对大分子单酯与第二助剂复配时起到增溶的作用,双脂肪酰胺亚乙基甘氨酸为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在对大分子单酯起到增溶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吸附在混凝土颗粒表面与水形成氢键,增大混凝土颗粒的之间的滑动,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而且双脂肪酰胺亚乙基甘氨酸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以减少混凝土中细菌,以避免细菌对人体的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盛化学建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盛化学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79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