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及在X射线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9469.2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3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周平坤;周兆明;周成;刘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鑫;李辉 |
地址: | 10085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敏感 基因 标记 射线 剂量 监测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及在X射线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该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包括三个上调基因标记物和两个下调基因标记物;所述上调基因标记物包括Phlda3、Fgg和Kng1;所述下调基因标记物包括Ptprb和Kti。基于该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构建的剂量‑效应曲线能够有效确定受辐射剂量的范围,从而能够有效监测X射线照射剂量的高低,进而准确提示基于生物学效应的X射线照射的参考剂量,用于核辐射损伤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损伤生物剂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及在X射线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X射线是包括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在内广泛应用的一种电离辐射,其具有强穿透效应、荧光效应、基因组DNA损伤及细胞杀伤等生物效应,这些特性使X射线在工业及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X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勘探、武器装甲及金属质量检测等工业、制造、运输、军事领域。X线在医学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基于数字 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结构性心脏病、肿瘤栓塞和消融等介入手术、基于直线加速器的各种肿瘤放射治疗手段以及小剂量关节炎治疗等等。
高剂量或长期低剂量X射线受照累积对从业人员及检查对象的健康影响已经成为目前广泛关注的问题。X线对机体造成的不可逆损伤,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血液系统疾病及对个组织器官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不良结局。建立有效放射防护综合措施成为辐射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有效的X射线剂量监测是进行有效防护的重要前提。目前对于X射线辐射剂量的监测,主要依靠传统物理手段。但由于生物个体差异,对辐射敏感性及其后续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传统物理剂量检测无法评估射线对生物个体造成的远期生物学效应。而基于生物学方法监测X射线辐射剂量,根据机体生物学改变和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直接通过分子生物学指标提示X射线辐射参考剂量,为辐射损伤预防、评价和救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目前对于生物辐射剂量研究,多采用检测某一特定生物学标志物水平,从而计算该标志物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而这些用于检测的生物学标志物,往往来源于文献报道的辐射相关标志物或热点研究基因,这使相关生物剂量计的研究和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若能大范围有效筛查辐射敏感的基因标记物,可提高生物学剂量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全基因组芯片可在短时间内,小样本量的前提下进行大范围辐射敏感基因筛查。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该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被申请人证实对不同剂量、不同分次照射的X线均具有显著敏感性;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在X射线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基于该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构建的剂量-效应曲线能够有效确定受辐射剂量的范围,从而能够有效监测X射线照射剂量的高低,进而准确提示基于生物学效应的X射线照射的参考剂量,用于核辐射损伤评估;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评估X射线辐射剂量的试剂盒及其应用,采用含有本发明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的试剂盒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对X射线辐射损伤的个体进行风险评估;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得本发明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的方法,采用全基因组芯片在短时间内、小样本量的前提下进行大范围辐射敏感基因筛查,从而获得本发明辐射敏感基因标记物。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得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9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