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相不锈钢以及双相不锈钢的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80073296.6 | 申请日: | 2018-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4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相良雅之;富尾悠索;小薄孝裕;鹈川裕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8/00;C22C38/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抑制点蚀的发生的双相不锈钢。基于本公开的双相不锈钢含有如下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组织: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r:大于27.00%且为29.00%以下、Mo:2.50~3.50%、Ni:5.00~8.00%、W:4.00~6.00%、Cu:0.01%以上且小于0.10%、N:大于0.400%且为0.600%以下、C:0.030%以下、Si:1.00%以下、Mn:1.00%以下、sol.Al:0.040%以下、V:0.50%以下、O:0.010%以下、P:0.030%以下、S:0.020%以下、以及余量:Fe和杂质,且满足式(1);所述显微组织由35~65体积%的铁素体相以及余量的奥氏体相组成,在铁素体相内析出的Cu的面积率为0.5%以下。Cr+4.0×Mo+2.0×W+20×N‑5×ln(Cu)≥65.2···(1)。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双相不锈钢以及双相不锈钢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铁素体相以及奥氏体相的双相组织的双相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双相不锈钢特别是对于在含有氯化物的水溶液中成为问题的点蚀和/或缝隙腐蚀的耐腐蚀性(以下称为“耐点蚀性”)优异。因此,双相不锈钢在海水等包含氯化物的湿润环境中广泛使用。在包含氯化物的湿润环境中,双相不锈钢例如用于流路用管、脐带式管线以及换热器等。
近年来双相不锈钢使用环境下的腐蚀条件变得越来越严苛。因此,要求双相不锈钢的耐点蚀性更优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双相不锈钢的耐点蚀性,提出了各种技术。
国际公开第2013/191208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Ni:3~8%、Cr:20~35%、Mo:0.01~4.0%、N:0.05~0.60%,进一步含有选自Re:2.0%以下、Ga:2.0%以下、以及Ge:2.0%以下的1种以上。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双相不锈钢中含有Re、Ga、或Ge,从而使会发生点蚀的临界电位(点蚀电位)上升,提高耐点蚀性以及耐缝隙腐蚀性。
国际公开第2010/082395号(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制造双相不锈钢管的方法,通过对以质量%计含有Cr:20~35%、Ni:3~10%、Mo:0~6%、W:0~6%、Cu:0~3%、N:0.15~0.60%的双相不锈钢材利用热加工或者进一步利用固溶化热处理,制作冷加工用管坯,然后冷轧。专利文献2的双相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以最终的冷轧工序中的截面减少率计的加工度Rd(=exp[{In(MYS)-In(14.5×Cr+48.3×Mo+20.7×W+6.9×N)}/0.195])为10~80%的范围内进行冷轧来制造具有758.3~965.2MPa的最低屈服强度的双相不锈钢管的方法。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由此,例如能够得到可以用于油井、气井的即便在二氧化碳腐蚀环境、应力腐蚀环境中也发挥优异的耐腐蚀性并且兼具高强度的双相不锈钢管。
日本特开2007-84837号公报(专利文献3)对于以质量%计含有Cr:20~30%、Ni:1~11%、Cu:0.05~3.0%、Nd:0.005~0.5%、N:0.1~0.5%以及Mo:0.5~6和W:1~10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双相不锈钢进行了公开。专利文献3中通过含有Nd,从而提高双相不锈钢的热加工性。
日本特表2005-520934号公报(专利文献4)对于以重量%计含有Cr:21.0%~38.0%、Ni:3.0%~12.0%、Mo:1.5%~6.5%、W:0~6.5%、N:0.2%~0.7%、Ba:0.0001~0.6%、满足耐点蚀当量指数PREW为40≤PREW≤67的超级双相不锈钢进行了公开。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由此,得到抑制脆的西格玛(σ)相、恺(χ)相等金属间相的形成的耐腐蚀性、耐脆化性、铸造性以及热加工性优异的超级双相不锈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91208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082395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32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输线路和天线模块
- 下一篇:固态照明电路和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