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蒙皮材料的准备方法及蒙皮材料的加热条件设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68556.0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6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野间一希;山下政之;金升将征;大森美琴;秋山浩庸;小佐佐敏生;森岛骏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3/12 | 分类号: | B32B3/12;B29C43/12;B29C43/20;B29C43/56;B29K101/10;B29L9/00;B29L3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制造 方法 蒙皮 材料 准备 加热 条件 设定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制造效率大幅降低而将芯材和蒙皮材料适宜地粘接来高品质地制造的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蒙皮材料的准备方法及蒙皮材料的加热条件设定方法。包含芯材(12)和含有热固性树脂的蒙皮材料(14)的结构体(10)的制造方法具有真空加热步骤(S2)、层叠步骤(S4)及密封加压加热步骤(S6)。真空加热步骤(S2)是将蒙皮材料(14)放置于袋(22)内,并将袋(22)内设为真空且将袋(22)外设为大气压下而进行加热,由此使热固性树脂半固化的处理。层叠步骤(S4)是将芯材(12)和热固性树脂半固化而成的蒙皮材料(14)层叠的处理。密封加压加热步骤(S6)是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30)对层叠的芯材(12)和蒙皮材料(14)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由此将芯材(12)和蒙皮材料(14)粘接而一体化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蒙皮材料的准备方法及蒙皮材料的加热条件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轻质性及高强度的材料,已知有一种使热固性树脂含浸于增强纤维而成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使用于飞机、汽车及船舶等。为了提高具有各种性质的芯材的强度,已知有将复合材料作为蒙皮材料粘接于芯材的表面而用作结构体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1)。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2217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对芯材和蒙皮材料,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将内部设为真空,一边通过加压源进行加压,一边升温至热固性树脂的固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由此使热固性树脂固化来粘接,由此获得高成型品质的结构体。作为密封加压加热设备,可举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真空密闭设备及通过气体使内部高压化来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的高压釜设备等。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根据芯材及蒙皮材料的性质,有可能导致成型不良。例如,对芯材使用在平面方向上排列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孔而形成的蜂窝结构材料时,伴随蒙皮材料在高压高温下变形,蒙皮材料有可能朝向芯材的孔产生凹陷(凹部)。
并且,为了减少这些成型不良的可能性,在一个结构体的制造中采用了如下方法,即,首先,仅对蒙皮材料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接着,对进行加压及加热的蒙皮材料和芯材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来粘接。在此,关于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进行加压及加热的方法,每一次所需的时间长,且每一次所需的成本高。因此,在一个结构体的制造中,进行两次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进行加压及加热的方法具有制造效率大幅降低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成本,若不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不进行加压而进行加热,则当蒙皮材料中所含的热固性树脂产生挥发成分时,伴随蒙皮材料产生挥发成分,有可能导致蒙皮材料产生气孔(孔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制造效率大幅降低而将芯材和蒙皮材料适宜地粘接来高品质地制造的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蒙皮材料的准备方法及蒙皮材料的加热条件设定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一种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结构体包含:芯材,其为在平面方向上排列有沿厚度方向贯穿而形成的孔的蜂窝结构材料;及蒙皮材料,层叠于所述芯材的表面,所述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蒙皮材料包含热固性树脂,所述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具有:真空加热步骤,将所述蒙皮材料放置于袋内,并将所述袋内设为真空且将所述袋外设为大气压下而进行加热,由此使所述热固性树脂半固化;层叠步骤,在所述芯材的所述表面侧层叠所述热固性树脂半固化而成的所述蒙皮材料;及密封加压加热步骤,使用密封加压加热设备对所述层叠的所述芯材和所述蒙皮材料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由此将所述芯材和所述蒙皮材料粘接而一体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85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