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颗粒状角膜变性症的基因治疗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51724.5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5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臼井智彦;竹溪友佳子;大内靖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09 | 分类号: | C12N15/09;A61K31/7105;A61K31/711;A61K48/00;A61P27/02;A61P43/00;C12N9/16;C12N15/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颗粒状 角膜 变性 基因治疗 药物 | ||
本发明涉及与下述靶序列杂交的引导RNA分子,所述靶序列包含与颗粒状角膜变性症有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的突变位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对颗粒状角膜变性症的基因治疗药物。
背景技术
角膜的透明性对于维持视力极为重要,若角膜浑浊则视力会显著降低。关于角膜已知有各种遗传性疾病。例如,若罹患角膜变性症,则会在角膜中产生白色的沉降物,浑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渐渐无法看见前方。角膜变性症之中,就日本人而言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颗粒状角膜变性症。对于罹患颗粒状角膜变性症的患者而言,原本为透明的角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浑浊增强,并且,在60岁左右视力开始大幅度降低。
作为这样的角膜浑浊疾病,已知有作为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疾病的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GCD))。GCD是由位于染色体5q31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中的点突变引起的,其导致角膜基质中产生多个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状不透明物。作为TGFBI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之一的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2型(Granularcorneal dystrophy type 2(GCD2))是由于TGFBI蛋白的第124位氨基酸即精氨酸被组氨酸取代而产生的。推测在韩国大约每870人中有1人罹患GCD2,其患者数为5万人以上。
作为角膜浑浊疾病的治疗方法,已知有:角膜移植;通过使用了氟化氩气体的准分子激光(波长为193nm)的角膜表层切除术来除去角膜浑浊。近年来采用的角膜移植大致分成对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角膜基质层、后弹力层、角膜内皮层的全部五层进行移植的全层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对表面的三层进行替换的深板层角膜移植(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DALK))这两类。二者的移植成绩均是优异的,具有在数年内能够维持除去浑浊后的状态的优点。然而,侵入性高,存在伴随移植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也有复发的风险。
利用准分子激光的角膜切除也具有各种优点,可以举出例如与角膜移植相比侵入程度较低、能够重复进行手术、并且能够延长发展至角膜移植的期间等。然而,由于角膜变薄,因此存在屈光发生变化,变成远视的情况。另外,存在伴有术后不适感的情况,且与角膜移植同样地也存在复发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annis MJ and Holland EJ.Cornea-fundamentals,diagnosisand management-Fourth edition,volume1,P781-785,Elsevier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目前,尚未确立能够治愈GCD2的治疗方法。另外,角膜移植、利用准分子激光的角膜切除存在许多如上述那样的有待改善的缺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为,利用较之以往而言侵入更低、且治疗后症状不复发的新型方法来解决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等角膜的遗传性疾病、尤其是GCD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17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反应性聚合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非水系电解液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