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优化内燃发动机喷射装置的管理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32578.1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2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J.拉提诺德;V.施泰纳;E.甘比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4 | 分类号: | F02D41/04;F02D41/24;F02D41/40;F02D4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邓雪萌;王丽辉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优化 内燃 发动机 喷射 装置 管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喷射装置管理的控制方法,内燃发动机联接到废气后处理装置,当由控制装置要求用于气体处理的附加喷射或用于校准喷射装置的附加喷射时,该方法包括将用于气体处理的附加喷射和用于校准喷射装置的附加喷射合并的步骤,当附加喷射的参数兼容时执行合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内燃发动机的管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管理内燃发动机喷射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例如在发动机控制计算机中实现。
背景技术
随着污染控制标准越来越严格,控制和处理由机动车辆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中的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污染物的处理必须既不影响机动车辆的性能,也不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不愉快。为了符合这些标准并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界一直在开发各种技术解决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第一种技术解决方案依赖于处理由内燃发动机排放的废气的原理。使用用于废气后处理的装置,其包括例如催化转化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允许通过催化转化来处理废气中存在的污染物。催化转化器对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甚至氮氧化物进行氧化。为了执行这种催化转化,催化转化器包含通常采用“蜂窝”结构的催化剂。催化剂可以由陶瓷整料与贵金属合成而成。
为了激活催化反应,需要将催化剂提高到大约300℃的运行阈值温度。一旦达到该运行阈值温度,催化转化器被认为在处理污染物方面是有效的,这意味着催化反应是最佳的。然而,为了有效地处理所述污染物,催化转化器需要在内燃发动机的整个运行期间处于该运行阈值温度(或者甚至高于该运行阈值温度),否则催化反应是不太活跃的或不活跃的,并且废气中存在的污染物没有被恰当地处理。
在城市使用机动车辆的情况下,由于发动机转速低,难以达到该运行阈值温度,并且尤其难以保持该运行阈值温度。
为了最佳地激活催化反应,工业界已经开发了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策略,使得通过直接影响内燃发动机的喷射控制来实现温度的升高并保持催化转化器的这个运行阈值温度。因此,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一种解决方案涉及命令延迟喷射,以便恰好在排气阶段之前产生燃烧,这有助于大大提高离开内燃发动机的废气的温度,且从而提高催化转化器的温度。
因此,该技术方案使得改善由内燃发动机排放的废气的处理成为可能。然而,它的主要缺点是显著降低内燃发动机的运行条件,且尤其增加了其燃料消耗。具体来说,这些延迟喷射仅用于提高和保持催化转化器的温度,而对产生发动机扭矩没有任何作用。
由工业界开发的用于控制由机动车辆排放的污染的第二种解决方案依赖于监测和考虑内燃发动机喷射器中的潜在偏移。具体来说,在喷射器的寿命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喷射器可能偏移,且因此对于相同的设定点信号喷射更多或更少的燃料。
存在若干解决方案用于控制这种偏移。因此,例如,一种解决方案是执行被称为测试喷射的喷射,该喷射不是设计来产生发动机扭矩的。这种测试喷射是在非常精确的条件下执行的,并且使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测量喷射器的标称响应和实际响应之间的差异。
因此,例如,喷射器液压关闭的偏移可以通过读取该喷射器端子处的电压来测试。在使用具有“伺服”控制和压电致动器的喷射器的情况下,压电元件可以用作传感器来确定喷射器关闭的时刻。测试喷射在发动机循环结束时执行(且因此不产生发动机扭矩),因为确定关闭时刻需要一定量的测量时间,这与由传统喷射模式所要求的喷射之间的间隔不相容。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测量轨道中的压降来测量喷射量中的差异。为了做到这一点,使用给定的量并且在测试喷射之前和之后有足够的时间来在该喷射之前和之后进行压力测量的情况下执行该测试喷射。此外,该测试喷射是在高压泵的输送阶段之外执行的,因此压降测量仅与喷射的执行相关联,并且不受泵的输送的影响。以这种方式,实际喷射的量与测量的压降相关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国大陆汽车公司;大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法国大陆汽车公司;大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25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