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6236.X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70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曾德民;解琳琳;李爱群;陈越;杨参天;杜志超;刘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德海<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件 横梁 多层 纵梁 减震 上下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 地震能量 地震作用 隔震装置 卡接固定 受力变形 同一水平 相对滑移 木建筑 耗散 减小 两层 消能 种斗 木质 损伤 震动 风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包括层构件,所述层构件包括多个横梁和至少一个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相互交叉卡接固定并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层构件有多层,多层所述层构件呈上下间隔设置;层连接件,所述层连接件连接在上下两两相邻的所述层构件之间,以使相邻两层所述层构件在震动情况下可发生相对滑移。这种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受力变形时可以耗散大量地震能量,能有效减小结构其它部位的损伤。在实现消能减震的同时,可与木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隔震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建筑新建与抗震加固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作为基于结构层次的加固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装置,在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装置耗散大量地震能量,从而有效减小结构其它部位的损伤,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其核心在于消能减震装置的构造及其具有其的结构体系。
然而,已有的隔震支座如橡胶支座、摩擦支座等虽然能满足力学性能上的要求,但是无法与古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影响古建筑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不但地震时可以消能减震,而且可与木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斗栱式木隔震装置,包括:
层构件,所述层构件包括多个横梁和至少一个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相互交叉卡接固定并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层构件设有多层,多层所述层构件呈上下间隔设置;
层连接件,所述层连接件连接在上下两两相邻的所述层构件之间,以使相邻两层所述层构件在震动情况下可发生相对滑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包括层构件和层连接件,层构件包括多个横梁和至少一个纵梁,层构件可设有多层,同一层的纵梁与横梁相互交叉卡接固定并且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以保证同一层的构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层连接件设置于上下相邻的两层层构件之间,将上下相邻两层的层构件进行固定,以保证装置在竖直方向的整体稳定性,且在震动作用时,层构件与所述层连接件之间可以产生相对滑动,这样,在相邻两层的构件与层连接件之间的各个连接位置,可以满足一定的力学变形性能,在受力变形中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起到很好的耗能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斗栱式木质隔震装置,不但地震时可以消能减震,而且可与木建筑风格整体保持一致,造型美观,适用于对木建筑的修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每一所述纵梁上设有多个第二缺口;在同一层所述层构件中,多个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缺口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纵梁上的所述第二缺口一一对应,且使所述纵梁卡入所述第一缺口中时所述横梁卡入所述第二缺口中,以使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相互卡紧并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在所述层构件中,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在同一层所述层构件中,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均为方形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销孔;所述层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上端设有U型卡头且下端设有第一销柱;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上下相邻两层正对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销柱插入下层所述横梁上的所述第一销孔中,所述U型卡头间隙配合地卡在上层所述横梁上,以使相邻两层所述层构件在震动情况下可发生相对滑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卡件和所述第一销柱,所述第一卡件的上端设有所述U型卡头,所述第一卡件的下底面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销柱的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62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防工程的自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农业附属房的结构做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