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收线侧滑门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71766.5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42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宋欣钢;黎毓宏;冯露;王子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凯程精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643 | 分类号: | E05F15/643 |
代理公司: | 32302 常州知融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晓东<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绕线轮 电机齿轮箱 涡卷弹簧 拉绳 转轴 前驱动机构 末端连接 驱动装置 侧滑门 后驱动 输出轴 侧壁 绕制 伸出 本实用新型 车身布置 自动收线 车身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收线侧滑门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后驱动机构和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箱I,该电机齿轮箱I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I,转轴I上安装有绕制拉绳I的绕线轮I,绕线轮I的末端连接有涡卷弹簧I,涡卷弹簧I一端卡在绕线轮I上,另一端卡在绕线轮外壳I内,绕线轮外壳I罩在绕线轮I上,且拉绳I的一端从绕线轮外壳I侧壁上伸出;前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箱II,该电机齿轮箱II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II,绕线轮II上安装有绕制拉绳II的绕线轮II,绕线轮II的末端连接有涡卷弹簧II,涡卷弹簧II一端卡在绕线轮II上,另一端卡在绕线轮外壳II内,绕线轮外壳II罩在绕线轮II上,且拉绳II的一端从绕线轮外壳II侧壁上伸出。相对于传统电动侧滑门驱动装置,体积更小,便于车身布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侧滑门驱动装置,尤其是一种自动收线侧滑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侧滑门驱动装置为一体式结构,侧门的开启和关闭是通过蜗轮蜗杆将电机的扭矩传递给电磁离合器的转轴,转轴带动绕线轮上的拉绳实现的,该结构的缺点是:1.涡轮蜗杆传递效率低,齿轮传动噪音大;2.一体式结构体积较大,不便于车身布置;3.产品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收线侧滑门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收线侧滑门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后驱动机构和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箱I,该电机齿轮箱I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I,转轴I上安装有绕制拉绳I的绕线轮I,绕线轮I的末端连接有涡卷弹簧I,涡卷弹簧I一端卡在绕线轮I上,另一端卡在绕线轮外壳I内,绕线轮外壳I罩在绕线轮I上,且拉绳I的一端从绕线轮外壳I侧壁上伸出;前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箱II,该电机齿轮箱II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II,转轴II上安装有绕制拉绳II的绕线轮II,绕线轮II的末端连接有涡卷弹簧II,涡卷弹簧II一端卡在绕线轮II上,另一端卡在绕线轮外壳II内,绕线轮外壳II罩在绕线轮II上,且拉绳II的一端从绕线轮外壳II侧壁上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齿轮箱I外设有电机外壳I,电机外壳I与绕线轮外壳I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齿轮箱II外设有电机外壳II,电机外壳II与绕线轮外壳II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与一体式驱动装置相比,取消了电磁离合器及蜗轮蜗杆传动部分;前、后驱动机构不工作时,通过涡卷弹簧使拉绳绷紧,避免拉绳松动;相对于传统电动侧滑门驱动装置,体积更小,便于车身布置,同时因为取消了电磁离合器而使成本降低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传统电动侧滑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图中:1.驱动电机,10.后驱动机构,20.前驱动机构,101.电机齿轮箱I,102.转轴I,103.拉绳I,104.绕线轮I,105.涡卷弹簧I,106.绕线轮外壳I,107.电机外壳I,201.电机齿轮箱II,202.转轴II,203.拉绳II,204.绕线轮II,205.涡卷弹簧II,206.绕线轮外壳II,207.电机外壳II。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凯程精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凯程精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717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