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强化汽车底盘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18995.0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6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军;杨锐;黄轶;石光成;蔡运涛;郎兴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4013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骨架 耐磨钢板 底盘 钢骨架 复合 本实用新型 弹簧限位圈 缓冲弹簧 汽车底盘 人工软骨 石墨尼龙 液压连杆 缓冲柱 粘连 内腔 焊接 玻纤吸音板 表面焊接 减震装置 螺钉连接 内腔填充 硬质弹簧 上表面 减小 磨损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化汽车底盘,包括底盘骨架、弹簧限位圈和复合耐磨钢板,所述底盘骨架内腔焊接有钢骨架且底盘骨架内腔填充有ACF人工软骨泡沫,所述钢骨架贯穿ACF人工软骨泡沫,所述底盘骨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内腔底部焊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一端粘连有石墨尼龙块,所述弹簧限位圈一侧表面通过螺钉连接有液压连杆,所述液压连杆表面焊接有硬质弹簧,所述底盘骨架一侧固定连接有复合耐磨钢板,所述复合耐磨钢板上表面粘连有玻纤吸音板。本实用新型通过钢骨架提升底盘的结构强度,通过石墨尼龙块减小减震装置与底盘之间的磨损,通过复合耐磨钢板提高底盘的撞击能力,可有效保护底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盘,特别涉及一种强化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成形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越来越普及到大众家庭,现有的汽车底盘强度不够好,长时间在颠簸路段行驶时,容易使底盘产生工作疲劳,影响其工作寿命,并且底盘的减震装置容易磨损,需要经常进行更换,费时费力,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强化汽车底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化汽车底盘,通过钢骨架提升底盘的结构强度,通过石墨尼龙块减小减震装置与底盘之间的磨损,通过复合耐磨钢板提高底盘的撞击能力,可有效保护底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强化汽车底盘,包括底盘骨架、弹簧限位圈和复合耐磨钢板,所述底盘骨架内腔焊接有钢骨架且底盘骨架内腔填充有ACF人工软骨泡沫,所述钢骨架贯穿ACF人工软骨泡沫,所述底盘骨架表面焊接有加强筋,所述底盘骨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内腔底部焊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一端粘连有石墨尼龙块,所述弹簧限位圈一侧表面通过螺钉连接有液压连杆,所述液压连杆表面焊接有硬质弹簧,所述底盘骨架一侧固定连接有复合耐磨钢板,所述复合耐磨钢板上表面粘连有玻纤吸音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柱表面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对称焊接在缓冲柱的表面,所述安装板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石墨尼龙块上表面略高于安装板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一侧焊接有弹簧限位圈,所述弹簧限位圈直径略大于硬质弹簧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限位圈另一侧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焊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耐磨钢板底部表面设置有凸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底盘骨架内腔焊接有钢骨架,增强了底盘骨架的刚性强度,延长了底盘骨架的使用寿命,并通过在底盘骨架内腔空隙处填充ACF人工软骨泡沫,能吸收70%-90%左右的冲击力,具有非常好的缓冲减震功能,增强了汽车的隔音效果,同时减小了汽车车身的重量,降低了汽车的能耗。
2.通过将缓冲柱顶在底盘骨架底部表面,并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板表面的螺纹孔然后旋转拧紧,把缓冲柱和底盘骨架连接在一起,通过缓冲柱内腔焊接有缓冲弹簧,并通过石墨尼龙块与缓冲弹簧连接,并且石墨尼龙块使具有高强度和高刚性的耐磨损抗冲零件,可有效的较小缓冲装置与底盘骨架之间的磨损。
3.通过缓冲弹簧还可以提升减震装置的柔韧性,通过缓冲柱底部连接有液压连杆,并且在液压连杆表面焊接有硬质弹簧,通过弹簧限位圈对硬质弹簧进行固定,当汽车制动或拐弯时的惯性引起硬质弹簧变形时,液压连杆会产生一个与惯力相对抗的力,减少车身位置的变化,从而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4.底盘骨架通过缓冲柱连接有复合耐磨钢板,可有效的防止障碍物对底盘骨架造成直接冲击,玻纤吸音板可吸收复合耐磨钢板产生的噪音,并通过凸柱提高复合耐磨钢板的结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未经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18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