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07106.X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26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熊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18 | 分类号: | B60R2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板 安全带固定结构 定位板 挂孔 安全带总成 本实用新型 相对设置 安全带 定位孔 装配面 挂钩 同侧 汽车 简化制作过程 夹持限位 局部设置 装配工序 安装带 翻边 钩挂 装配 贯穿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安全带固定结构包括:安全带总成,安全带总成包括装配面,装配面上设置有预挂钩以及至少两个分布在预挂钩同侧且相对设置的定位板,至少两个定位板用于夹持限位安全带;安装板,安装板的周向边沿上至少局部设置有翻边,安装板与安装带总成的装配面抵接连接,安装板上设置有预挂孔以及至少两个分布在预挂孔同侧且相对设置的定位孔,预挂钩可钩挂在预挂孔内进行定位,至少两个定位板可分别贯穿安装板上对应的定位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提高安全带可靠性,减少装配工序、简化制作过程,节约工时,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带,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在驾驶或乘坐汽车时,安全带为驾乘者保证安全,尤其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快速充气并打开为驾乘者提供缓冲,安全带可避免驾乘者身体过度前倾与安全气囊正面相撞。
图1是现有车型中安全带紧固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紧固装置的安全带车身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紧固结构的安全带安装总成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安全带紧固结构包括安全带车身安装支架1和安全带安装总成2,其中,安全带车身安装支架1包括安全带安装板9、锁紧螺母10和加强板11,锁紧螺母10和加强板11通过凸焊连接后,在通过电阻点焊与安全带安装板9焊接连接,然后,安全带车身安装支架1与白车身焊接为一体结构。安全带安装总成2包括L形支架3、防转销4、主体防转销5、主体6、铆钉7和锁紧螺栓8,L形支架3与安全带安装板9连接,且通过防转销4限制相对运动;主体6与支架3连接,主体6可收放安全带,安全带通过铆钉7连接在L形支架3上,且通过锁紧螺栓8进行限位。在组装时,L形支架3需要通过挂钩预挂在安全带安装板9的卡槽上,防转销4与安全带安装板9的防转孔内,在锁紧螺栓8对应锁紧螺母10进行锁紧;上述安全带紧固结构不但对精度要求高,而且装配工序多,工艺复杂。而且,安全带总成需要在总装车间内完成,因而L形支架无法随车完成电泳,需要单独进行油漆工艺。
因此,需要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以及包括其的汽车,提高安全带可靠性,减少装配工序、简化制作过程,节约工时,降低成本。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全带固定结构,包括:
安全带总成,所述安全带总成包括装配面,所述装配面上设置有预挂钩以及至少两个分布在所述预挂钩同侧且相对设置的定位板,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板用于夹持限位安全带;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周向边沿上至少局部设置有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带总成的所述装配面抵接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预挂孔以及至少两个分布在所述预挂孔同侧且相对设置的定位孔,所述预挂钩可钩挂在所述预挂孔内进行定位,至少两个所述定位板可分别贯穿所述安装板上对应的所述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预挂钩包括支撑壁和从所述支撑壁延伸出的悬挂部,所述悬挂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壁的宽度,所述悬挂部可勾挂在所述预挂孔的边沿上。
优选地,所述预挂孔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孔道的宽度,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悬挂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支撑壁间隙配合,所述悬挂部可勾挂在所述第二孔道的边沿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加强肋,至少一条所述加强肋沿着所述安装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肋与远离其的所述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两个所述定位孔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防转螺栓,所述防转螺栓贯穿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且用于与所述安装带的防转螺母配合使用。
优选地,所述防转螺栓与所述定位孔分别位于所述预挂孔的相对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071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