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润滑左转向节壳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95027.1 | 申请日: | 201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21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涛;康健;陈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创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湖北省襄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节壳 自润滑 润滑垫 转向节 汽车零件 插销轴 润滑油 湿润 本实用新型 汽车转向节 安装端板 传动零件 滑动摩擦 牢固连接 润滑功能 使用寿命 储油瓶 铰链筒 上通孔 下通孔 穿入 加注 减小 壳体 锁紧 通孔 外置 自带 穿过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润滑左转向节壳,涉及汽车零件领域,该自润滑左转向节壳将壳体在安装时,通过使用插销轴从上通孔穿入然后进入外置的转向节通孔中再穿过下通孔,并将插销轴上下锁紧,可将整个左转向节壳与外部的汽车转向节牢固连接,将安装端板和铰链筒与传动零件连接。在使用过程中,储油瓶中的润滑油会一点点地渗透进入渗透润滑垫中,让渗透润滑垫始终保持湿润,而转向节在该自润滑左转向节壳运动时会与渗透润滑垫,便可始终保持润滑湿润。该自润滑左转向节壳结构新颖,而且自带润滑功能,无需经常加注润滑油,可有效减小转向节与转向节壳的滑动摩擦,提高汽车零件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润滑左转向节壳。
背景技术
为了保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转向的轻便性和减小轮胎与机件间的磨损,转向轮、转向节和前轴三者之间与车架必须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这种具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安装称为转向轮定位,也称前轮定位。正确的前轮定位应做到:可使汽车直线行驶稳定而不摆动;转向时转向盘上的作用力不大;转向后转向盘具有自动回正作用;轮胎与地面间不打滑以减少油耗,延长轮胎使用寿命。转向节是车轮转向的铰链,一般呈叉形。上下两叉有安装主销的两个同轴孔,转向节轴颈用来安装车轮。转向节上销孔的两耳通过主销与前轴两端的拳形部分相连,使前轮可以绕主销偏转一定角度而使汽车转向。为了减小磨损,转向节销孔内压入青铜衬套,衬套的润滑用装在转向节上的油嘴注入润滑脂润滑。为使转向灵活,在转向节下耳与前轴拳形部分之间装有轴承。在转向节上耳与拳形部分之间还装有调整垫片,以调整其间的间隙。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中的重要零件之一,能够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转向节的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转向节通过三个衬套和两个螺栓与车身相连,并通过法兰盘的制动器安装孔与制动系统相连。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路面通过轮胎传递到转向节上的振动,是分析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在汽车行驶状态下,转向节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转向节具有很高的强度。转向节的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转向节的端部设置有转向节壳,而且左右分别安装有对称设计的左转向节壳和右转向节壳。现有的左转向节壳设计比较传统,安装不便,而且连接不够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润滑左转向节壳,结构新颖,而且自带润滑功能,无需经常加注润滑油,可有效减小转向节与转向节壳的滑动摩擦,提高汽车零件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该自润滑左转向节壳包括弧形板状的壳体,壳体的凹面内壁设有储油瓶,储油瓶内装有润滑油,且储油瓶开有若干细孔,细孔均密封连接有渗透润滑垫,壳体中间设有侧支撑座,侧支撑座中心处开有圆柱孔形侧通孔,侧支撑座正面围绕侧通孔设有一圈若干个螺纹孔,侧支撑座侧面亦开有螺纹孔,壳体上端部连接有平板状的上支撑座,上支撑座上开有上通孔,上支撑座端部连接有侧面开有圆孔的铰链筒,壳体下端部连接有平板状的下支撑座,下支撑座上开有下通孔,下支撑座端部连接有两平行板状且均开有圆孔的安装端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壳体、上支撑座、下支撑座、侧支撑座、安装端板、铰链筒均由铸造钢制造,壳体、上支撑座、下支撑座、侧支撑座、安装端板、铰链筒均通过整体铸造制成。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通孔和下通孔均为直径相等的圆形通孔,且上通孔和下通孔同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侧通孔为圆形通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储油瓶由硬质pvc塑料制造,储油瓶设有螺纹连接的瓶盖。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渗透润滑垫均由海绵塑料制造,渗透润滑垫均通过粘结剂与储油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创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襄阳创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950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