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32069.3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82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邹京希;李维;曹敏;王洪林;王科;聂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能 协同系统 并网变流装置 能量调节装置 实时量测装置 综合控制管理 本实用新型 电网 储能控制 储能装置 功率调节 功率交互 功率交换 控制装置 快速跟踪 期望功率 支撑作用 配电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实时量测装置,并网变流装置,能量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与电网进行功率交互控制,提高储能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实现功率交换的快速跟踪,提高功率调节稳定性,实现同一配电节点下所有类型储能的综合控制管理,提高储能控制效率,延长其寿命,提高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配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是“就地收集,就地存储,就地使用”。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并不能充分保证能量平衡,从而导致弃风和弃光。2017年,中国全年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12%;中国全年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6%。
为了保证可再生能源充分地保证自发自用,需要与其他能源或公共电网互联,从而促进了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兼具供蓄电能力,是主动配电网也是实现主动管理与协调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储能进行就地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见的储能控制设备通常采用单对单的形式,即一个储能对应一个控制设备,采用PI控制,使控制量自适应跟踪目标值。但这种方式面对储能大规模介入限制性较强,同时PI控制缺乏对被控对象未来行为的预见,不能同时满足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的要求,在快速性和稳定性方面往往难以兼顾,而且对于跟踪控制或对象动态特性复杂而又要求较高控制质量的情形往往力不从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以解现有技术示出的方案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实时量测装置,并网变流装置,能量调节装置;
其中,所述实时量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并网变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调节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所述并网变流装置,以及,所述能量调节装置之间通过以太网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实时量测装置为配电开关监控终端或远程测控终端。
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设置有两路以太网接口。
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均为六面全封闭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与电网进行功率交互控制,提高储能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实现功率交换的快速跟踪,提高功率调节稳定性,实现同一配电节点下所有类型储能的综合控制管理,提高储能控制效率,延长其寿命,提高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的实物图;
图2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例说明:
1-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3-实时量测装置;4-并网变流装置;5-能量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320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