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27459.X | 申请日: | 2018-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65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胡亚安;王新;李中华;严秀俊;孙志峰;郭超;薛淑;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24 | 分类号: | E02B3/24;B63B21/00;B63B2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缆绳 耗能装置 缓冲 浮式系船柱 船舶 减小 船舶系缆力 弹簧 拉杆 串联系统 抗拉刚度 柱体 弹性模量 本实用新型 安全提供 弹性模型 技术支撑 压缩弹簧 装置原理 挂钩 系缆力 动能 做功 耗散 缆圈 套筒 系缆 压板 船闸 停泊 通航 清晰 吸收 | ||
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在不改变目前浮式系船柱情况下,在船舶钢缆绳与浮式系船柱的柱体间增加缓冲耗能装置,缓冲耗能装置由缆圈、套筒、弹簧、拉杆、挂钩组成,缓冲耗能装置的一端挂于浮式系船柱的柱体,当船舶停泊系缆时,船舶钢缆绳挂于缓冲耗能装置的另一端挂钩,船舶与浮式系船柱之间为钢缆绳与缓冲耗能装置的串联系统,当钢缆绳受拉时,拉杆一端的压板随拉杆一起压缩弹簧,弹簧发生位移做功,吸收耗散船舶的动能,采用弹性模量小于钢缆绳弹性模型的弹簧,串联系统的抗拉刚度即小于钢缆绳的抗拉刚度,即可减小系缆力。本实用新型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原理清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效果显著,为保障已建船闸大型化船舶通航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具体说是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属于内河船舶通航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船舶的尺寸、载重吨、吃水等不断增大,如三峡、葛洲坝船闸设计的通航船舶为3000吨级,而如今申报过闸船舶中5000吨级及以上的大型船舶已超过全部过闸船舶的40%。船舶的大型化对通航建筑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随着船舶排水量的大幅增加,船舶在上下游引航道导航墙、靠船墩、闸室内停泊时系缆力相应增大,船舶的最大系缆力通常为船舶排水量的1.5‰左右,因此,船舶排水量的增大将直接导致系缆力的增大,而船闸的系缆设施是按原设计船舶的排水量进行设计的,如三峡、葛洲坝船闸最大容许系缆力约为6吨(纵向4.6吨、横向2.3吨),而目前5000吨级船舶总的排水量约7000吨,实测最大系缆力已超过20t,过闸船舶的实际系缆力的显著增大,远超出设计容许值,不仅影响了船舶的停泊安全,断缆现象频繁发生,也对系船柱及闸墙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三峡船闸每年多次出现浮式系船柱损坏情况。为应对船舶吨位增大带来的影响,葛洲坝和三峡船闸更换了浮式系船柱,提高了浮式系船柱的设计承载力,努力保证浮式系船柱的安全,但实际应用情况不佳,在钢缆绳较大荷载摩擦作用下,浮式系船柱的柱体磨损严重,仍然会发生破坏。考虑如何有效减小系缆力应该是解决此问题更佳的思路。
目前,减小过闸船舶的系缆力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改善船舶的停泊条件,从减小作用于船舶的水动力荷载考虑,提出有利于船舶停泊的船闸充泄水方式;二是采用合理的系缆方式,“系多缆、系紧缆”。对于第一种运行措施,已通过阀门开启方式优化,将充泄水过程的水流波动条件改善到最优,基本没有提升空间,若大幅减小输水流量、延长输水时间,将严重影响通航效率。对于第二种系缆措施,在多次原型观测中已经证实,采用多根缆绳很难实现受力的平均分配,多根缆绳中往往只有一根或两根缆绳同时受力,同样无法减小系缆力。因此,面对船舶的大型化、系缆力超标、船舶和系缆设施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的现实问题,在目前既有措施无法应用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新的有效的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十分迫切。
发明内容
船舶在船闸闸室内停泊系缆,缆绳一般为钢缆绳,与浮式系船柱连接近似刚性连接,船舶受水流荷载作用后产生一定的动能并移动,钢缆绳受力阻止船舶运行,船舶的动能需要钢缆绳做功加以消耗,即W=F·S,式中,W为船舶的动能,F为钢缆绳受力,S为钢缆绳变形伸长,由于钢缆绳的弹性模量较大,即钢缆绳抗拉刚度k较大,变形很小,S=F/k,则W=F2/k,可见,在动能一定的情况下,钢缆绳受力与其抗拉刚度呈反比。在钢缆绳抗拉刚度很大的情况下,在船舶移动的瞬间,钢缆绳绷紧,缆绳拉力迅速冲高,导致系缆力很大。
本实用新型即针对大型船舶系缆力过大问题,提出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保证船舶及系泊设施安全。
本实用新型一种减小船舶系缆力装置,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来达到上述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274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均质土坝的拼装式预制黏土块
- 下一篇:一种靠船防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