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03195.4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14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昆;宋娜;吴嘉蒙;王元;汤雅敏;张延昌;俞同强;柯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68 | 分类号: | B63B3/68;B63B9/00 |
代理公司: | 11316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层板 中间连接板 连接组件 水平分布 下连接板 中间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 连接板 下面板 内角 竖直 载荷承受能力 焊接固定 连接固定 连接结构 上端固定 斜支撑板 直接焊接 金属基 船用 底端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包括一连接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中间连接组件,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包括一对Z形中间连接板、斜支撑板、一下连接板,两个中间连接板的两外侧分别与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上、下面板焊接固定,所述下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下面板相连接固定并覆盖中间连接板,且下连接板的底端还与竖直分布的夹层板的上端固定;一连接竖直分布的夹层板与下连接板连接处的内角连接组件,内角连接组件包括一对内连接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解决金属基夹层板难以直接焊接的同时,采用该连接结构不仅在强度方面使结构得到加强,还提高了夹层板的载荷承受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夹层板连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金属基折叠式夹层板比强高、抗冲击性能优良,同时具有防振、防火等诸多优点,目前已在航空航天、汽车、桥梁等领域广泛应用。夹层板在船舶结构中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常规船体结构设计中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舰船抗冲击性能,提高舰船设计水平。但是夹层板连接结构始终制约着夹层板在舰船船体结构中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夹层板T型接口处的连接形式。由于夹层板夹层上下面板间距一般仅为5cm左右,而板厚一般仅为1~3mm左右,直接焊接法不仅需要高精度切割夹层板,同时在对接时易穿透、施工复杂、耗时耗力、难以焊接,此外还会带来焊接角隅处的应力集中,硬度过高等问题,容易产生开裂,难以满足夹层板连接部位的强度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模块化作业的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用于对呈T形状分布一对水平分布的夹层板以及一竖直分布的夹层板之间的接口处进行连接,所述夹层板包括一上面板、一下面板以及位于上下面板之间并连接上下面板的夹芯结构,其创新点在于:连接组件包括
一连接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中间连接组件,所述中间连接组件包括一对Z形中间连接板、连接两个中间连接板的斜支撑板、一下连接板,两个中间连接板以斜支撑板的中心点为对称点中心对称,两个中间连接板的两外侧分别与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上、下面板焊接固定,所述下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水平分布的夹层板的下面板相连接固定并覆盖中间连接板,且下连接板的底端还与竖直分布的夹层板的上端固定;
一连接竖直分布的夹层板与下连接板连接处的内角连接组件,所述内角连接组件包括一对对称分布的呈7字形状弯折的内连接板,且内连接板分别与夹层板的下面板的外侧及下连接板的底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板、斜支撑板的厚度为夹层板的上下面板的厚度的两倍,中间连接板与夹层板连接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在竖直方向上齐平,斜支撑板的两端呈V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内连接板的弯折角度与夹层板与下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一致,且内连接板的两端呈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目前常见的夹层板尺寸范围内和一定的角隅夹角变化范围内,在不用改变连接构件的形式、尺寸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钢板弯折和焊接作业即能够实现统一化装配,便于模块化作业。
在解决金属基夹层板难以直接焊接的同时,采用该连接结构不仅在强度方面使结构得到加强,还提高了夹层板的载荷承受能力。
对于内连接板的弯折角度与夹层板与下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一致,也是为了内连接板能够很好的与两个夹层板贴合,避免产生间隙而影响结构强度,而将内连接板的两端设计为弧形状则是为了方便焊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船用T形分布夹层板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中间连接板的制作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031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甲板
- 下一篇:一种船舶用散装零件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