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车站排烟通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22868.3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85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史聪灵;秦挺鑫;胥旋;张兴凯;吕敬民;车洪磊;黄贵彬;王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1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烟 排烟通道 地下车站 下行侧 站台层 本实用新型 上行 管路设置 烟气 连通 火灾发生位置 进风口处 列车车头 隧道风机 进风口 风阀 排出 通风 火灾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车站排烟通道,地下车站排烟通道包括:第一排烟通道;第一排烟通道设置在地下车站的列车车头位置,包括:相互连通的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均设有对应的进风口处风阀及隧道风机;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设置在地下车站中的第一站台层;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设置在地下车站的第二站台层。本实用新型通过连通不同站台层的排烟管路组成排烟通道,使烟气从与火灾发生位置最近的排烟管路的进风口进入,并从整个排烟通道排出,减缓火势和烟气的蔓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车站排烟通道。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城区地铁站点大部分为地下车站。地下车站的运营安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危害最大的是地铁站和地铁隧道内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毒害物质的扩散形成的人员伤亡。地铁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往往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车站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同时地铁的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又被洞口卷吸回来,容易令人窒息;二是地铁与地面联通的出口数量有限,地铁里面客流量大,人员集中,疏散速度较慢,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有效的通风排烟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的地下车站在发生火灾时,一律开启车站两端区间隧道风机辅助排烟,当车头着火,由于车尾一端区间隧道的抽排,可能会加快火势向车尾方向蔓延,不利于人员疏散;当车尾着火时,情况也类似。在此基础上,若仅开启单侧隧道风机辅助排烟进行排烟,可能达不到排烟的要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将火灾发生位置附近烟气及时排的地下车站排烟通道。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车站排烟通道,有效将火灾发生位置附近的烟气及时排出,减缓火势和烟气的蔓延。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车站排烟通道,所述地下车站排烟通道用于设置在具有上行侧隧道和下行侧隧道的地下车站内;所述地下车站排烟通道包括:第一排烟通道;所述第一排烟通道设置在所述地下车站的列车车头位置,包括:相互连通的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所述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均设有对应的进风口处风阀及隧道风机;所述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和所述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设置在所述地下车站中的第一站台层;所述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设置在所述地下车站的第二站台层。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车站排烟通道还包括:第二排烟通道;所述第二排烟通道设置在所述地下车站中的列车车尾位置,包括:相互连通的上行侧第二排烟管路、下行侧第二排烟管路和其他侧第二排烟管路;所述上行侧第二排烟管路、所述下行侧第二排烟管路和所述其他侧第二排烟管路均设有对应的进风口处风阀及隧道风机;所述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上行侧第二排烟管路和所述下行侧第二排烟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站台层;所述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和所述其他侧第二排烟管路设置在所述第二站台层。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上行侧第二排烟管路、所述下行侧第一排烟管路、所述下行侧第二排烟管路、所述其他侧第一排烟管路和所述其他侧第二排烟管路均为主管路与分支管组成的管路结构;其中,每个所述主管路上均设有主管路风阀,用于控制所述主管路的连通;每个所述分支管上设有依次串接的消声器、所述隧道风机和风机风阀,且每个所述分支管均并接在与其对应的所述主管路风阀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22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